课堂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16 21:54: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59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郭逢春
什么是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简而言之,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和正确丰富的理解力。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洪镇涛先生认为:“ 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语感分析,主要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也主要不是分析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容;而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作语言例析。通过语感训练,让学生习得和积淀语言分寸感,语言和谐感和语言情味感。”这个论断无疑是鞭辟入里的,也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在这里,语言的感悟犹如经过消化后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最终奔流在语文素养的血液之中。而语文素养越高则语言的感悟能力越强,学生在学习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时候自然越多,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就豁然开朗了。
在如火如荼的教改大潮中,每个一线教师都面临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标的问题。笔者一方面不断吸取新的理念,一方面也不断借鉴前辈大师的教学思想,试图突破三年来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因为愚笨,也因为一线教学工作的繁重,总希望能够形成一种简单而又经济的教学思想,希望这种思想既能够包容新的教学理念,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头脑清晰地运用。于是渐渐对“语感”这一老话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作了一些实践,也初步形成了一些还不太成熟的想法。
1、在词句的推敲中培养语感。以冰心诗《成功的花》为例: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用“羡慕”替代“惊羡”?经过探讨,学生们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替代,因为“惊羡”比“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感情色彩更加强烈,也更能说明不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这样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文本的生活哲理、作者的诗情,也就清晰了。
2、在情味的感悟中培养语感。新的阅读理念强调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从而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以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的结尾为例。“只要像当初一样,在朋友般的35号楼下小立片刻,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个结尾流露了作者对“湖光塔影”的无限依恋之情,与七岁时所见的照片呼应,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