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2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再别康桥
赵娟 陕西乾县一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执手相看泪眼”的伤感,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人间四月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也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辉煌的。
2.写作背景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