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互动练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试卷 / 九年级下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12 23:22: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5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13  我爱这土地
              湖南省慈利县赵家岗中学 赵群龙
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体感知全诗,完成下列填空题。
全诗共两节。第一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喻,表达诗人对______的挚爱。诗人用“____”
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_______,悲愤的_______,激怒的____,温柔的_______隐喻了__________遭受的苦难,______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______之意。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____心。
(三)理解文体
  诗歌是出现最早的一种常用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即集中性、精练性和音乐家性。集中性是指运用形象思维,以生活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断,最能提示生活本质,最富有特征性的形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精练性是指以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含量丰富的内容。音乐性指诗歌的句子一定要有节奏,一般要押韵。节奏是指诗句要有比较和谐的节拍;押韵是指某些诗句最后某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是说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这是诗歌的灵魂。
  写诗不像小说那样细致地描写人物环境,诗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感情。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欣赏诗歌要反复朗读,朗读时注意诗的韵律,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