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开课”谈语文教学的优化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12 16:41: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从“公开课”谈语文教学的优化
                         李解
关键词  优质课 极端 误区 优化
摘 要  现代优质竞赛课、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代表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积极实验和探索。然而,在一些口号和旗帜下这些课隐藏着不可掩饰的缺点和弊病,它是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的痼疾,令人隐忧、引人深思。透过一些实验和探索的表面,我们要看到“欣慰”背后的东西,我们要科学、严谨地去实践语文教育的革新,去实现真正地语文教学的优化。

“素质教育”、新“大纲”、“新课程标准”、新教育教学理念、“大语文”、现代教育课堂、“研究性学习”┅┅无疑,时值今日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正经历着深刻而重大的变革,无数语文工作者致力于新的教育教学的研究、实践和创新。表现在理论研究上,很多研究者纷纷发表新言论或著书立说;表现在课堂实践上,从全国到各省市地各学校都纷纷推出了很多优质竞赛课、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这些实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课堂实践有至少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致力追求课程的人文关怀和创新尝试。大多教师在各自的课件设计中都体现了一种开放的人文的教学关怀,课堂上,师生们共同探讨生命价值、哲学精神、人文情怀;尤其是很多教师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创新展示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着力营造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感悟与体验。音像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情境,是让学生自我感悟与自主体验的纽带。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帮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更从情境中看到了“隔膜”的文本与自己的联系,从中获得了自主的情感体验。
第三,努力创设教学的民主与平等。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垄断走向民主与平等。(这是新课程新理念的追求。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关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教育民主与平等的最生动体现。)课堂上,师生坦城地对话、平等地交流、尊重对方的独特体验等等,都是教学民主的产物。同时,大多数教师都能以亲和的教态、流畅的普通话、严谨的教学策划、优美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
然而, 从很多的公开课中,笔者更看到了很多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看到了优化语文教学还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 精心打造的预设性和竞赛课堂的表演性
长期以来,课程是教学活动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凝固的目标和计划,甚至连课程终端的结果也是非常精确地预设好的。教师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材料均需依照事先的预设而无任何修正的必要和可能,从而排斥了课程动态中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了对课程主体(师生双方)创造性的抑制。这种情况,在精心打造的教学竞赛中,显得尤为突出:形式化的设计,按照预设的目标、内容、进度、环节、方式和时限来展开。的确,很多公开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教学步骤环环相扣。然而,在这“华丽”的背后,我们不难洞察出其中“预设”的“机械”;在看似鼓励学生开放性发言、讨论的背后,老师却用着一根无形的“指挥棒”牵着学生的“手”直达“彼岸”。 还有一些课,演练的痕迹很重,活脱脱是教案的“克隆”与复制,甚至从中还可以看到预先提什么问题以及由谁来回答的设定。另外,这些课明显带有很重的表演性,正因为正式上课前的反复演练、“打磨”,课程设计也尽可能地要将“无限精彩”的东西展示给广大的听课老师和评委,殊不知却总让人感到“虚”,与真实的课堂教学相去甚远;甚至有的课将唱歌跳舞吹拉弹唱朗诵表演都一股脑儿地搬上了课堂,教师的语言或者点评或者引导或者总结或者拓展也都太“美”了,这样的课总给人以眼花缭乱、“热闹”非凡之感,有哗众取宠的“作秀”之嫌。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展示课《胡同文化》。本来,胡同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汪曾祺不是简单地讲它的消亡或被替代,他是在叙述这种文化(或者说,是在记录这种文化),他是在品味、在咀嚼、在赏玩,有依恋、有反思、有淡淡的感伤,也有一丝丝“无可奈何”的感喟。比如,对这一句话“虾米皮熬白菜,嘿!”,一个“嘿”字如何理解?有的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猜谜语。老师给出谜面:夜晚引吭高歌(打一字),最后给出谜底:“嘿”。那么,夜晚引吭高歌的“嘿”与虾米皮熬白菜的“嘿”扯得上吗?那是完全不搭界的两个“嘿”!“虾米皮熬白菜”的“嘿”,意在凸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和极其满足的那种表情。它是一种心满意足、浑身舒畅、自我陶醉;读这个“嘿”,要读出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读出一种通体顺畅的舒坦。很遗憾,学生始终未能读出这份情感来,怕就是受了“夜晚引吭高歌”的影响吧。但是,授课的老师还满以为自己的此举“妙极”而欣然于这难得的“灵光”闪现的独创,且评课的老师也一致认为“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谜语’形式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诚然,新课程改革必须要有新的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但是不是随随便便的看似“新奇”的运用就是创新呢?
于是,笔者以为我们的老师、评委、研究者应该正视这些精彩,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粉饰”,我们应更多思考这些“完美”背后教育教学真正的开放性、创生性 ,思考如何实现现代教育语文课的真正优化。笔者也曾经听过清华附中韩军老师的一堂作文教学课,深受感触。那是一堂“没有备课”的课,学生当堂作文,老师学生当堂评改,同时,该课的课堂气氛一样热烈,老师适时地引导点拨调动情感,学生们讨论互评举手发言,甚至老师还叫学生自己出题目由老师当堂点拨,学生作文之后师生同评同改,过程中老师同样鼓励学生辅之以一些朗诵表演,一切都建立在那些灵活机动的不确定情景的基础之上并紧紧扣住教学内容要点本身,总给人一种真实生动之感。与笔者前面所述的情形相比,不能不让人深思。
二、 齐读与默读
不读书、不屑于读书正在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时尚”或者说“时髦”。 “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 (钱钟书《谈读书》)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教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换句话说,读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
对于诸多的读书方式,竞赛课或其他公开课、观摩课更多运用的是“齐读”。这是所谓“公开式”教学最广泛运用的一种朗读方式。在这里,老师追求的或者渲染的是一种气氛,他在规范着整齐划一,演示着一种读书的过程,并且暗含着一种老师指挥读书的力量。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以为这是一种最无价值的朗读。读书,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个体的体验与感悟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个性化阅读,指导学生读进文本、走进作家心灵,最好不要齐宣王似的“齐奏”。我认为,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说,那种跟小学生一样的齐读还是少用为好。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为了调节气氛、强调一致,齐读作为一种样式,也并不是完全派不上用场的。
而最被老师们漠视的是“默读”。可能是老师们害怕默读的无声,害怕无声造成的“冷场”,害怕“冷场”造成的演示与观赏价值的丧失,害怕这种丧失最终影响自己的得分……因此,很少在公开课、竞赛课中看到“默读”的场面。应该说,全班学生那样一种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这样一种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书样式,在阅读教学中正走向衰落,甚至于走向消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