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20字。
《石钟山记》(第2课时)课堂实录
张广祥整理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比较《游褒禅山记》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说说下面句式特点或词语活用类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二、朗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字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文章的思想内容。先请大家把课文齐读一下。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思想内容
师: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大家。无射和歌钟是古代帝王用的十分有名的编钟,声音美妙动听,苏轼为什么把“噌吰”声和“窾坎镗鞳”声比成无射和歌钟的声音?先来看,“噌吰”和“窾坎镗鞳”是什么声音?
生:是“水石相搏”的声音,这是两个象声词。
师:这些声音曾经给作者什么样的感觉?从书上找出有关句子来。
生:“舟人大恐”,“余方心动欲还”,这声音曾经让作者十分恐惧。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些让他吓得魂不附体的声音比成仙乐一般的美妙声音呢?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发言
生:因为“噌吰”和窾坎镗鞳”的声音和编钟的声音很相似。
师:那么干嘛不干脆说像“钟”而非比成那么有名的“无射”和“歌钟”呢?
生:这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因为作者经历了那么艰险的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所以他 心里高兴,听这个水石相搏的声音就像“无射”和“歌钟”奏出来的音乐一样美妙了。
师:这种高兴的心情表现在这一句的哪个字上?
学生齐答:笑。
师:这个“笑”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学生纷纷议论:高兴的笑、欣慰的笑、开心的笑。
师:对!表现出作者历尽艰险找到答案后的欣喜、自豪的感情。这笑,是胜利者的笑。
师:前后翻翻,本文共有几处“笑”?
学生查找后得出结论:有四处“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又有老人咳且笑于山谷者”、“因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
师:这四处“笑”中有三处是作者的“笑”,分别体会一下作者在笑什么?
生:“余固笑而不信也”是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还笑他们和李渤同样的观点。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什么笑?
生:否定的笑。
师:作者为什么笑这行为?
生:这是无稽之谈,荒唐之举,因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生:“而笑李渤之陋”,这个“笑”是嘲笑李渤,概括为“嘲讽的笑”。
师:苏轼为什么要笑李渤?
生:笑李渤不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师:是的。这是作者在实地考察后发出来的笑。这一笑,是作者对李渤见解的完全否定。这样,一方面照应了前文的“余固笑而不信”,说明自己怀疑李渤的见解大有事实依据的;另一方面说明要了解事物的真相,既不可轻信传说,也不可主观臆断,而要进行实地考察,这就证明了文中一句表明中心论点的话,是——
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