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3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3/14 17:00: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090个字。
  《故乡》教案
  教学目的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布置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有三点: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小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③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请将具体的句子画出来。
  2.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运用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
  (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可以ppt投影)
  阴晦(huì)萧索(xiāo 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
  瑟索(sè  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 suī)
  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词语意义见附表)。
  凄凉隔膜展转
  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
  (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抽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师:在此基础上理顺文章的线索——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三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