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点滴体会——关于语言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8 14:41: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点滴体会
——关于语言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十二中初中分校 廖静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里,指出了语文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基本任务,其核心是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因此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具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职能。那么,如何提高语言教学的实效呢?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语言教学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改善语言教学。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人们都会说话,但不是人人都会写文章。有些人能看懂文章,但表达不清楚,这里就有一个口语转化成书面语,书面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问题。这归根结底是一个语言能力的培养问题。我仅从教学实践中谈谈语言能力训练的点滴体会。
语言能力大致可以分为两项:吸收信息的语言能力(即读、听语言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语言能力(即写、说的语言能力)。这两项语言能力的提高都有一个从低向高循序渐进的过程。语言能力的提高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语言要理解,二是要重复、要实践。教师通过对文章中词语的含义、作用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学生理解了,懂了,这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结,恰恰是学习语言的开始。理解了的东西,不等于内化为己有,变为自己的能力,只有在理解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多次的语言实践,才能真正的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才能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以后只要有一定的语言信号刺激,就自然会运用语言表达思想。
再学习语言中,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而目前语文教学中却重理解、轻重复。常常是一篇课文经过分析,老师认为学生理解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学生也认为老师讲过了就算学完了,他们不了解重复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关键。
对于在理解之后的重复训练,我曾经这样进行过。在初一学习郭沫若的《白鹭》一文时,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我先让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作者抓住白鹭的哪些特点,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行描写。接着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深入学习排比句的作用。四个“那”重复出现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四个“则嫌”与之呼应,两组排比组合在一起,不但内容相连而且简洁明了,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这种语言形式,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韵律感、富有感染力。语言的形式美与白鹭的形象美,完美的融为一体,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提高了审美情趣。我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也使用这种语言形式描写。学生这样描写白石老人的水墨画虾:“那流畅的线条,那生动的神态,那透明的身体,那严谨的结构,多之一笔则嫌繁,少之一笔则嫌简,浅之一忽则嫌淡,深之一忽则嫌焦。”还有的学生用这种语言形式描写“人的体形”、“合适的服装”、“鲜美的佳肴”……,这样的练习结果可以说学生领悟了语言的表达方法,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重复训练在语文课上是可以经常进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可以供学习的范例,为提高训练语言能力创造了极好条件,只要持之以恒,多练习,就会有成效。
重复训练还有一种最好的办法是熟读背诵。这是学习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这种重复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简单易行收效快。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