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浸”中学会鉴赏诗词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190字。
在“沉浸”中学会鉴赏诗词——公开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体会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 沈 靖
诗词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感情真切的独特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初中语文课本入选的诗词音韵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清新,含义深长,感情丰富。学生学习这些诗词,可以增长知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今年上半年,我开了一节公开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感受颇丰,觉得只有把鉴赏诗词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在“沉浸”中品味诗词的魅力。
(一)细致入微
鉴赏品味诗词的第一步千万别忘了一些细微的地方,如诗题、诗词的附录或小记,还有诗中的重点句,尽量做到“细致入微”,如此你才能走进诗人为你创设的意境。
例如,编者把三首咏月诗词放在一起,虽然写于不同时代,但都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情,但思念的对象不同,而这些细节都隐藏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可能忽视的地方。《十五夜望月》的注释①中写道:“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就显示作者借月思念友人;《水调歌头》的小记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显示苏轼借月思念多年未见的弟弟;《我的思念是圆的》,诗中写道:“我的思念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显示诗人借月苦苦思念着被分割的亲人骨肉。
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细微之处,就为鉴赏诗词做好的准备。
(二)含英咀华
品味诗词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含英咀华”。这个“英”“华”是指花朵;“含”指含在嘴里,“咀”指反复咀嚼。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来的,要求我们要对文章含英咀华,反复的琢磨推敲,这才叫文学鉴赏、品味。
例如《十五夜望月》中,“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诗歌的意境荡然无存了。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古代“桂”与月亮有什么关系呢?一查资料,传说月中有桂花树,任凭吴刚砍伐却永远不倒。由此,又产生了月亮的"桂"字系列别称--桂、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我们可以推想,这是诗人由桂想到了清冷的月宫,产生了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又如,诗中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可以在这里大做文章,请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充分沉浸在字词的品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