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9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br>
1.体悟珍爱生命、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br>
2.理解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br>
3.品味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br>
教学重难点:<br>
1. 如何理解地坛中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思想和命运的关系。<br>
2. 体会母亲内心的痛苦和无奈。<br>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二课时略)<br>
教学过程:<br>
第一课时<br>
一、导入:<br>
由友谊医院曾聘请史铁生担任心理医生说起,可是这位心理医生不仅身体有残疾,而且有一段时间甚至“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史铁生是个怎样的人呢?<br>
二、苦难的生命<br>
1. 教师简介史铁生。(课件展示)<br>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br>
2. 过渡:那么,是什么使史铁生缓缓走向生之门的呢?明确:是地坛,自然的恩赐。<br>
三、自然的恩赐<br>
1. 哪几处集中描写地坛?明确:三处。<br>
2. 分析三处描写的特点。<br>
(1)荒芜冷落的地坛: <br>
学生齐读第三段,教师做示范分析。分析前问:对散文的鉴赏,主要从哪些角度入手呢?<br>
分析:从景物特点、景物所突现的作者的感情及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突现了地坛景物的荒芜、冷落。那剥蚀了浮夸琉璃的殿头,那淡褪了炫耀朱红的门壁,它的高墙已一段段地坍圮了,它的玉砌雕栏也胡乱地散落。过去,这里本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地方,该是多么繁华荣耀,可这时却尽显荒芜沧桑。而“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的“我”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本应该大有作为的年龄,生活本应该向我展示最美好、最可爱的一面时,却忽然给了我最黑暗、最不幸的一面,可以想见我当时所受打击之沉重,心灵之沉痛,而此时衰败、破旧的第坛不正是我这心境的体现吗?我似乎与这衰败的地坛向怜相惜,而地坛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我,使我在满园的沉静中看到了时间,发现了自己。<br>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的语言运用也很有特色。“浮夸”而不是“浮华”,“炫耀”而非“眩目、耀眼”,用写人的词语写景,让人很自然地把这段景物描写与作者的痛苦经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而野草的“自在坦荡”可以说正是作者“自在坦荡”的心境的流露。<br>
指导朗读。(这段文字在朗诵时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