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药》备课资料
整理、改编:仪征中学 林依然
关于《药》的深入思考
黄家龙
鲁迅先生的《药》,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的考验,至今在现代文学史上仍然放射着夺目的思想、艺术光辉。然而,无论是文学评论界,还是语文教育界,对于《药》的研究虽然是富有成果的,但恐怕还算不上是深入的和富有生气的。作品问世以来,初期反应中的那些有意无意的贬损和曲解自不必说,就是目前呈现出的某种停滞状态,也是差堪忧虑的。认为《药》"采取双线结构的方式"(《论〈药〉》载《文学评论》1978年第4期)"写了华夏两家的两个悲剧"(《鲁迅小说选讲》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编)这种说法目前几成定论。"夏瑜是《药》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在作品里虽然只是用极少的笔墨间接勾勒出来的,却依然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论药》)对这一观点虽迭有异议,似乎却并没有得以相当的展开。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提出一点不同看法,以期把对《药》的研究推向深入,也许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吧。
㈠"两个悲剧"?不,只是"一个悲剧"。
文学作品应该着重反映什么?应该采用什么结构、何种方式?这种选择并不决定于素材本身的实际情况,而决定于作家对读者的审美需要的预见,决定于作家的美学观和方法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小栓治病而终于没有治好的故事,就通常意义来说?黄梅不落青梅落",似乎是一个悲剧。但是,素材本身的实际情况,并不等于作家的艺术构思。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只有纳入作家对读者的审美需要的预见,才能成为作家艺术眼光中认定的悲剧。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华小栓生痨病而致死亡,自然属于"不必以为不幸"之列,因而华老栓一家的所谓悲剧,自然并不是作者艺术眼光中所认定的悲剧。如果一定要把它称之为悲剧的话,那么它充其量只是构成作者艺术眼光中认定的悲剧的某些部件而已。而夏瑜的献身及夏四奶奶的上坟,也不能算作一个悲剧。诚然,孤立地看,夏瑜为革命献身的题材,完全可以写成震撼人心的艺术篇章,然而这并不是作者对《药》这篇具体的作品所规定的任务。作者心目中的悲剧只有一个,那就是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鲁迅先生二三事》)夏瑜的奋斗和牺牲只有在被愚昧的群众"享用"的情况下,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这里顺便提一下,吃人血馒头是一种“享用”,有恶意或无恶意的闲人用来作精神上的咀嚼和品味也是一种"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