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840字。
《套中人》教学简案
杭州外国语学校 郭初阳
一.教学设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高中教材(不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应属于“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的,自然也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径自汇编;而“汇编”一词,意为“类集编次”,不知删节与改动,是否属于“汇编”该有的义项。
《套中人》一题,寥寥三字,言简意丰,收录于高中语文第二册后,改名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冗长拙劣,且不恰当地强化了被动感;不仅是题目,小说的情节与人物,也遭分筋错骨手,与原著大不同。稍加比较,便可得出:套中人,与装在套子里的,是两个不同的人。
鲁迅:“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且介亭杂文附集•这也是生活》)本课时的教学,当学孙行者,三岛求得甘泉,将小说之树重新扶起,得见青枝绿叶浓郁阴森,然后再来静心细数,那二十三枚人参果。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课前预习、问题汇总、足本比较,立体地观照文本,探究小说意义。
2.小组讨论,跟踪删的痕迹,板书、阐述关键词,在知识考古中体味现实。
3.针对残缺文本,补充相关材料,结合现实,体味契诃夫作品的恒久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印象
1.“我对这篇小说的评价……”
2.“我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两处疑问
1.为什么大家都怕他?
2.为什么华连卡会爱他?
[三]知识考古
1.复原比照,足本与删节本
2.小组合作,捕捉关键词
[四]深度阅读
1.词源学:关于“别里科夫”
2.互文性:系列作品《醋栗》
2006年4月5日
《套中人》课堂实录
授课班级: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一(1)班
授课时间:2006年4月5日上午第四节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就从拿着话筒的同学开始吧,(示意)来,游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是否还记得?
游洋:别里科夫。
师:别里科夫。很好,请坐。第二个,别里科夫喜欢把一切东西都放到——
谢冰:套子里。
师:套子里。第三个,他把什么东西放到套子里,能列举一样吗?
郑奕丁:把自己,放在套子里。
师:把自己放在套子里面,怎么放?
郑奕丁:他穿套鞋,用衣服把自己浑身裹着。
师:哦,用这样一种形式把自己放在套子里。还有什么东西也放在套子里?
陈昳舟:还有,比如说,把衣服领子竖起来,把自己裹在里面;还有,他把自己思想也放在套子里面。
师:怎么把自己的思想放在套子里?
陈昳舟:他的思想很封闭,不接受新的思想。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玄妙,有没有更具体一点的套子?
沈皛:比如说,他还把雨伞、手表及削铅笔的小刀,也放到套子里。
师:所有这一切东西,都放在套子里面。请坐,洪碧芸,还有补充吗?
洪碧芸:还有,他戴黑眼镜,然后用棉花堵住耳朵……而且他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会带上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