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30字。
广播电视消息两篇
教学指导
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
“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这个题目就非常吸引人。打工仔,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体;国家计委,是掌管全国经济运行的权力部门。两者在一般人的意识中,是很难联系到一起的。记者很敏锐地抓住这一改革时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加以报道,表现了新闻工作者敏锐的职业嗅觉。
主人公刘兴发虽然工作在最底层,但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他积极思考,进言献策,表现了一位公民对国家事务的关注与热忱。也正因为他工作在最底层,才能真切感受到微观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才能看到位于宏观经济顶层的决策者们接触不到的真实情况。他成为计委的座上宾,并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计委的做秀表演,而是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产生的新事物新现象。这正是消息的新闻价值所在。
作为一篇广播消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它的结构。受广播形式的局限,广播消息一般采用线性的发展结构,以适应听众“听”的习惯。这篇消息采用单线结构,先介绍这则新闻的由来,然后简要介绍刘兴发的个人情况,让听众对背景有所了解。随后进入正题,介绍刘兴发给计委写建议书的缘起、想法,自然过渡到刘兴发的建议书的内容,重点是他对户籍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的意见,这些都出自他作为流动人口出来打工的经验,是自己切身的感受,因此见解新颖独特,受到计委的重视。最后刘兴发应邀参加国家计委“十五计划”问计求策座谈会,与领导专家交流意见。他的材料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最后课文又补充交代了参与座谈会的人员构成情况,凸显了事件的不寻常性。全文虽然说了很多事,但是记者的叙述不枝不蔓,不冗不繁,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说,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使听众能很容易“听”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其次,音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1)录音和记者的叙述相辅相成,较好地表达了新闻内容;(2)录音和记者的叙述相间,避免了单一叙述或单一录音带来的单调感,让听众能兴趣盎然地“听”下去。(3)录音的使用,当事人现身说法,为新闻报道增添了真实性和可信度,更让听众觉得亲切、自然。
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
重要性,历来是新闻价值中最受关注的一个要素。许多能预测的重大事件发生前,很多记者会彻夜蹲守,就是为了抢到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新闻。中国加入WTO,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件大事,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使它成为万众瞩目的新闻事件。教材选取这篇电视新闻消息,可以说也是看重了事件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消息,更凸显其形式特点。电视新闻的画面是非常重要的,文字叙述(以电视解说词的音响形式出现)反而退居次席。这篇电视新闻,画面感非常强。记者选择那些能表现新闻要素的画面,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了解。比如:时间(字幕:北京时间2001年11月10日23:10);地点(画面:多哈喜来登酒店萨尔瓦大厅);人物(画面:石广生、杰拉德、卡迈勒);事件(画面:会议主席卡迈勒宣布审议结果,石广生起立,卡迈勒、穆尔表示祝贺,全场鼓掌)。画面将这篇消息的新闻要素形象、鲜明地传达给观众,而文字的解说词,只是起到辅助说明和串联的作用。
电视新闻的解说词,虽然作用不像纸质新闻消息中的文字那样重要,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很多情况下有画面无解说词,观众是搞不懂新闻在说什么的。这篇新闻即是如此。但是电视新闻的形式,也要求解说词能适应电视新闻的特点:一是简捷,电视新闻画面一般持续时间不长,长篇大论的解说词跟不上电视新闻的节奏;二是对应,解说词要配合画面,因此可能是不连贯的、跳跃性的。如这篇消息的解说词,前后就是不连贯的,只是起到对应画面,解说画面的作用,如果单独拿出来,是不成文的。三是解说,主要起到帮助观众理解画面的作用,一般不进行完整的叙述和议论。这篇消息的解说词就是这样,开头主要介绍大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议程,是概括性的;最后是针对画面热烈的气氛所发议论,这在一般的文字消息中是不会出现的。
思考与探究
一、音响是广播新闻中最重要的传播符号。《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是怎样运用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