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720字。
《三国演义》:历史是由人书写的
作品综论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历经数年的艰苦拍摄后,于1994年首播,当即引起了圈内外的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万人空巷、争说三国的情况。据官方统计,《三国演义》在全国收视率高达46.7%,超过了新闻联播。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争相购买播映权,单集售出的最高价码创下了空前的纪录。《三国演义》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优。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和由它所带来的“三国热”,完全称得上是文坛的一件盛事。无论是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欣赏角度看,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都堪称一项宏伟的艺术工程。
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对罗贯中小说原著的改编,因此它同那些将古典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同类作品一样,都存在着要不要忠实原著和如何忠于原著的问题。对于改编古典名著而言,忠于原著既是前提又是基本原则,这是不能动摇的,特别是对于《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来说,它已经经受了历史的筛选,而且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把它搬上屏幕的时候,主创人员所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还涉及到对广大观众欣赏心理和意愿的态度问题。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后所产生的热烈反响,说明广大观众对这部电视剧是认同的,这种认同无疑是对这部电视剧坚持忠于原著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基本精神的肯定。可以说,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古典名著改编的一次成功范例。作为一部大型的史诗式的战争剧,谋略剧,它塑造的系列典型人物丰富了电视剧艺术的人物长廊,它展示的宏伟战争场面提供了刻画战争的宝贵经验。在电视艺术美学方面,《三国演义》也做了创造性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风格。
首先,编剧对原著故事的宏观把握是适度的。《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全书七十余万字共分120回,这样大的篇幅,在改编成连续剧时,编剧首先要确定电视连续剧的集数。《三国演义》的编剧遵循了小说原著的结构线索,按照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把全剧分为84集,包括群雄逐鹿(1—23集),赤壁之战(24—47集),三足鼎立(48—63集),南征北战(64—77集),三分归晋(78—84集)五大部分。其中每个部分都可视为一个情节叙述单元,它们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使全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剧本第一部分介绍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展现几大政治军事集团割据争斗的情景,介绍主要人物出场,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其中“官渡之战”是本部分的重心。编剧之所以着力描写官渡之战,是因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是当时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场关键战役。剧本第一部分头绪繁多,但编剧写得很有层次,剧情跌宕起伏,承前启后的作用非常突出。剧本第二、三、四部分表现诸葛亮出山前后“隆中对”策略的具体实施,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蜀吴走向衰败的趋势。其中第二部分“赤壁之战”是全剧最华彩的篇章,本部分名为写战争,但对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并不多,主要写一系列的政治、外交斗争,以及战前战后的情节,揭示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等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五部分以七集的篇幅,用简练的笔法交待三国灭亡及归一于晋的过程。全剧五个部分的分布主次分明,轻重有致,脉络清晰,显示了编剧驾驭故事的能力。
其次,《三国演义》的矛盾冲突和总纲设计,符合电视剧编剧的内在规律,全剧逻辑严密,结构谨严。从上文对各部分内容的简介中可以看出,原著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总体结构在电视剧中都大体得以保留,这也是改编古典名著理应遵循的原则。不仅如此,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编剧还尽量使剧本的节奏和风格与小说原著的内在节奏、固有风格保持一致。继承了原著顺叙式的时空结构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情节(当然,《三国演义》在局部也采用了倒叙甚至闪回等时空交错的方式结构剧情)。但是电视剧与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视剧更强调戏剧冲突,因此,编剧必须集中强化小说原著中的矛盾冲突。
《三国演义》的编剧用三国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全剧,以魏蜀矛盾作为全剧主要矛盾,将吴蜀、吴魏之间的矛盾作为次要矛盾,并以诸葛亮的“隆中对”作为全剧的总纲和结构枢纽。第一部分从《桃园三结义》到《中原称雄》是“隆中对”提出的背景和客观依据;第二部分从《跃马檀溪》到《割须弃袍》是“隆中对”之“先取荆州为本”策略的实施;第三部分从《张松献图》到《水淹七军》则是“隆中对”之“后取西川建国”策略的实施;第四部分从《安居平五路》到《鞠躬尽瘁》是“隆中对”之“南抚夷越,北图中原”策略的实施;第五部分写诸葛亮死后,由姜维继承其遗志率兵九伐中原,仍是“隆中对”图中原策略的继续。五个部分在“隆中对”这一总纲的统摄下,浑然自成一体。编剧使蜀魏冲突,即曹魏集团与孙刘联盟之间的斗争这一主要矛盾贯穿全剧始终,在主要矛盾冲突形成,发展,激化,缓解,终结的过程中,次要冲突,即孙刘联盟之间的较量,曹刘孙各集团内部的争斗,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曹操和刘备之间,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斗智等矛盾冲突也在同步进行。主要冲突引发次要冲突,各次要冲突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交织,构成一张矛盾冲突的大网。这样剧作的结构就显得紧凑集中,逻辑性强。
再次,从剧本的选材和剪辑来看,《三国演义》也是极为成功的。一方面,去芜取精,删繁就简,使原著精髓更添光彩,原著那些脍炙人口的段落和情节,都以生动传神的场景予以重现;另一方面,做到了从电视剧本身的艺术规律出发,结合原著的叙事特点,对原著情节或合并或删减,以能否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取舍情节的首要标准。全剧以刘备、曹操和诸葛亮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将原著纷繁的线索和众多的人物集中化,清晰化,对于原作表现不大具体之处或增补或强化,而对于明显的由于时代和阶级造成的局限则予以适度的纠正。
此外,编剧对语言的处理也比较合理。原著是历史演义小说,历史事实的客观叙述是必不可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原著语言的生动性稍嫌不够。电视剧必须把原著叙述性的语言转化为可视听的人物对话和动作,将原著史诗般典雅的语言“翻译”成具有审美力的戏剧语言,同时又不损害原著语言的魅力。《三国演义》的编剧在具体操作时,每集开篇用旁白,结尾用画外音叙述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集中精力于场景的描写。人物对话则文白杂用,基本保留了原著的语言特色,又保证了绝大多数普通观众能听懂。
“一剧之本”立起来后,全剧的成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演义》的编剧所以能走过改编的“误区”,获得剧本改编的成功,关键在于坚持了正确而灵活的改编原则。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编剧为我们的电视剧工作者以后改编名著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宝贵实践经验。
课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