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随想:我所认识的新教材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课改随想:我所认识的新教材
广东顺德教育局:陈德祖
以往的教科书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而课程教材是时代发展水平与社会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新教材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
走进新教材,给我的最大感触是看了近20年的老面孔完全变了,变得更实际、更有亲和力和生命力了。新教材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观点出发,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安排和设计课程,从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角度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了编排,从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设计,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教材从"做一做"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获得感知上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想一想"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与思维的能力;从"猜一猜"中,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大胆设想、研究质疑的精神;从"议一议"中营造学生的交流合作气氛,发展了学生的情商。每一课新知识导人时创设的情境,丰富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从课堂教学中感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空间增大了,素质教育的确落到了实处。以下谈一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对新教材观念的理解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新教材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而好奇是创造的美妙前奏,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原来的老教材强调的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传授,如大纲里就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新标准强调"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小看后面这几个字的变化,它包含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
新教材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教材的编排、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了" 关注"的实质及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 ,教材内容把老师与学生合理地融为一体。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新教材中,我们可感受到编写者一种强烈的愿望:让数学真正实现其应有的功能。为此,新教材中突出地编排了调查报告、实地测查等实践内容,以及每学期安排一次研究性学习,像"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这一内容是全新的,又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新教材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进行某些繁琐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利用已知的关系式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往往数学计算较繁,这时可以借助计算器或其他的计算工具加以解决。"已有教师预测,这必将引起高考中的数学考试形式的调整和变化。新教材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课堂、再创造的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在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猜一猜"中,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规律的探索活动中。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积极鼓励学生对结论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新教材注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信
新教材注重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这是这套教材的最大特点。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