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备课资料
整理、改编:仪征中学 林依然
时代背景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文中的赵太后曾是一位青史留美名的人物,在《战国策 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这篇文章中,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君和居高位的执政者应该让自己的子女去为国家建功立业,以取得人民的拥戴,决不能使子女安享由父母的权势而得到的尊位、高薪和宝器。安富尊荣,坐享其成,不仅业无继者,就连已有的财富也将荡然无存。
浅论说谏
郗晓波
西方有演讲的传统,所以演讲家多。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中国有说谏的传统,所以说客、谏臣多。苏秦、张仪是最有名的说客,甚至孔子、孟子也是一辈子游说于各国君之间;比干、魏征大概算最有名的谏臣了。所以,先秦散文中优美的篇章,常为说客、谏臣的说谏之辞。高一第四单元的四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都以说辞有特点而负盛名。说谏不同于演讲,演讲的听众是群众,它具有公开性;而说谏是在两人之间进行,听众基本是一个国君,它不具有公开性。但说谏并非随便可以向国君提意见、上建议。要知道,意见和建议在理论上可以区分开,但在国君耳朵听来,基本上是一回事,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说谏的前提条件是:国家危在旦夕,君王不得不问。秦晋围郑,攻势逼人,郑伯才不得不问烛之武;越军败退会稽山上,勾践才不得不问文种。从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推辞和文种“今君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的婉讽中,可以听出他们其实是很有情绪的,那多半是国家安宁时他们或别人也曾提过意见之类的,但未被采纳,甚至也许因此而受了训、挨了批。可见,没有几个国君愿意居安而思危,甚至危险就在眼前,说谏也未必奏效。赵太后就是典型。面对“秦急攻之”的危急和邻国“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的苛刻条件,大臣劝谏的结果是要受“唾面”之辱。比较好的大概要算齐威王了,但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推断来看,齐国的政治也比较腐败。“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热闹场面正说明腐败的积弊“甚”矣,大概也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