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爱国文社和爱国作家
明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也更厉害。以“娄东二张”(张溥、张采)为首的“复社”,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在抗清斗争中,复社人物大都壮烈殉国,或退隐山林不与清廷合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复社在文学上主张复古,推崇“七子”,但现实的斗争使许多作家改变了作风,写下了慷慨激昂、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作品。
张溥(1601—1640)是“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字天如,太仓人,崇祯四年进士。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本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它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大约成立于熹宗天为末。它的规模很大,“春秋之集,衣冠盈路”。“社集之日,胥闾之间,维舟六七里,平广可渡,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七录斋集•国表序》)。参加复社的人物,自认为是东林党的继起者,很有威信。“声气通朝右,所品题甲乙,颇能为荣辱”,而“执政大僚,由此恶之”。因此不断地有人借故迫害,加以“敌天下”的罪名。复社是文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与政治斗争结合,在历史上是少有的现象。张溥在文学上,维护前后七子的主张。实际他的复古,是要使古学为现实服务,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在精神上是大不相同的。他的《五人墓碑记》歌颂英勇的苏州市民与阉党的伟大斗争,强调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远非“缙绅”所能及,是一篇政治性很强烈的散文。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松江华亭人。他“自幼读书,不好章句,喜论当世之故”(《经世编序》)。曾和夏允彛、徐孚远、王光承等结“几社”,与“复社”呼应。“几者,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杜春登《社事始末》)。他同样是以复兴古学相号召,企图挽救明王朝的危机。崇祯十一年(1638),他和徐孚远、宋征璧选辑《皇明经世文编》五百余卷,多载“议兵食,论形势”,有关“国之大计”之作,可见其用世之志。明亡后,在抗清斗争中,壮烈殉国。陈子龙也赞同“七子”,反对“公安”、“竟陵”。但与“七子”的盲目尊古不同,他是站在现实政治的观点上来尊古的。他的时代已不允许他脱离现实,完全去模拟古人。他的早期作品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诗篇,如《辽事杂诗》、《小车行》、《卖儿行》等。明亡后,他在吴中作的十首《秋日杂感》,表达了他的怀念故国、哀悼殉国烈士的沈痛感情,兹举二首如下:
满目山川极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丹枫锦树三秋丽,白雁黄云万里来。夜雨荆榛连茂苑,夕阳麋鹿下胥台。振衣独上要离墓,痛哭新亭一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