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认识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认识
丹阳市鹤溪中学 陆剑辉
课程体制是由课程观决定的,有怎样的课程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体制。因此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课程观念的现代化。如果从孔子办私学算起,我国学校课程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史,经历了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历史变革。我国封建社会的课程体系是适应科举制度要求的"五经"和"四书",这是以封建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清朝末期,我国逐渐确立起近代的课程体系。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开始。该章程所规定的普通学校课程结构是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科中心体系。
在二十年代,杜威的经验为本的课程观已经在我国广泛流行,并以此为实验宗旨在某些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实验,也曾有一定影响,但赫尔巴特的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一直处于主宰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深受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长期没有形成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和课程体系。按照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原理,一直把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所谓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我们理解为知识、技能、熟练技巧三者的连环,为了适应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使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关系复杂的体系,必须把知识、技能、熟练技巧三者传授给他们。教学内容具体表现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苏联只有教学论而没有课程论,但他们所说的教学内容概念所包括的内涵和我们所说的课程论概念所包括的内涵,基本是相同的。这就是说,凯洛夫所说的教学内容即课程论,是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是一种课程即教学科目的观点,是知识为本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至今还在我国处主宰地位,因此台湾学者说:"大陆人士对‘课程’的概念,有所谓‘三教’,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尽管我们也曾批判过凯洛夫的教育学并进行过多次课程改革,但对凯洛夫的课程观即教学科目的观点却从没有进行过反思,对于课程的本质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探讨。缺乏强有力的课程理论专业队伍,课程理论研究落后,对课程的本质缺乏深入探讨,是我们课程观念陈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应当从社会需要去寻找,形势要求才是课程观念变革的最终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