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七年级上学期二单元《理想》的两课时课堂教学整体设计
6. 理想
唐天平
一. 素质教育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课文中抒发的真挚感情和深刻含义。
②学习诗中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
③学习本诗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
④培养朗读兴趣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②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揣摩感情基调。
③通过启示、点拨和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抒发的真挚感情和深刻含义,把握作者高超的语言能力和修辞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
二.学习方法导航
1.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与本课有关的常识。如作者流沙河的人生经历、诗歌的朗读技巧等。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抒发的真情和深意。
3.通过评论、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人生理想的认识。
4.通过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三.聚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抒发的真挚感情和深刻含义。
2.本文是如何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的?
3.本文是如何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的?
4.培养朗读兴趣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流沙河诗集》、课文朗读带、录音机、投影片、投影仪。
五.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在山的那一边》这首诗,诗中说“在山的那一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百折不回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二)整体感知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诗歌共12节,第1—6节从正面歌颂理想,第7—8节写理想的复杂性,第9—11节写要坚持理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理想,最后一节以“理想开花”、“抽芽”、“春色正好”、“太阳正晴”等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重新获得理想之后的欢快心情以及要为理想而奋斗的昂扬意志。整首诗回环起伏,具有动人的旋律。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关于作者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再在课堂上汇报、补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出生于成都,1935年迁回金堂槐树街老家。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始发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1950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2.关于生字词的意义
学生通过自读,在文中圈点批示,自查工具书,小组内相互讨论、补充、订正
①生的读音
缀(zhuì) 舶(bó) 脊(jí) 倔强(jué jiànɡ) 濯(zhuó)
寂寥(jì liáo) 玷(diàn) 蜕(tuì) 诅咒(zǔ zhòu)
②词的意义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洗濯:洗 。 寂寥:寂静;空旷。
绝处逢生:当走不通,没有出路时又出现了生机、转折。
玷污:弄脏。 庸人:指能力平常或能力低的人。
功勋:指对国家、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立下的特殊功劳。 诅咒:咒骂。
3.范读课文
播放朗读带,出示朗读节奏投影。学生边听读,边注意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