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形成性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在我国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内容、标准、方式方法及程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并认为用好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全面实现课改目标,使评价成为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有力推助器。
关键字:语文教学、评价方法、评价系统
一、前言
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和方法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式。因而评价问题也成了实验区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的评价总是把优异的成绩给与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较低的成绩。这样,评价无形之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乐趣,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评价制度的殉葬品。这样的结果把学生分成了两大类,极少的优等生和多数的差生。但是社会需要的是一大批合格的社会公民,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在评价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新课标把评价看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种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目前实验区课改教师虽已重视了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教师的评价在具体的操作中又往往流于形式,变得空洞。我校在一学年的课改实验中也进行了学生评价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一学年来,我们在运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形成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一种新的、以学生运用知识的表现为基础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方式,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
1、它应该把评价引向提供信息,而不是把它简单地作为鼓励学生学习或成为终结性评价操练的手段。应该将测定的行为与评价结果的行为分离开来。测定是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过程,教师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根据测定的成绩来结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应该把评价和对学生的日常观察结合起来,把从学生的课堂行为中获取的经常性反馈与形成性评价获得的反馈信息结合起来。注意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它不仅是通过几次考试测得的学生掌握的几个知识片断,而且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评定活动收集学生学习表和进展情况的信息。
3、应该从多层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其中包括: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主动与被动取决于学生是否明确学习的目标及学习需要;
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计划的制订及实施、学习机会的创造和把握以及对有效学习方法的探索;
思维品质: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等。
品格和性格的完善: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树立自信,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个人品格。
4、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不仅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和学生家长。应把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形式结合在一起。
三、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采用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学习档案、咨询、访谈与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持续评价,它以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间的互相评价为基本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