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9/26 13:46:00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荷塘月色
【教学目的】:
一、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三、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教学设想】:
高中学习伊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很重要。印发预习提纲(下附),指导预习方法。
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须准备:文学常识、需揣摩的语句的字幕。
教师示范,精讲少许,旨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并启发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第二课时,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背诵第四、五、六段。
  附:预习提纲
1.阅读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3.根据下面的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帮助理解课文。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
4.回忆在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检查预习,导人新课。
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散文独树一格,引人注目,“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 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已永驻你美好的记忆中了吧!那就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朱自清(1898—— 1948年),字佩弦,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教学目的
1、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征。
2、学习文章小处落笔,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方法。
重点难点
1、文章寄情于景的写法。
2、文章的“意在言外”特征。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方法    指导自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练习
1、 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囿 (yòu ),拘泥。《庄子》:“不囿于物,才能俯仰由人。”缥缈 (piāo 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黛 (dài),青黑色的颜料。山脊 (jí),山背。憩 (qì),休息。
宁谧 (mì),安静。
2、 词语解释
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游目骋怀:放开眼光,驰骋胸怀。
空中楼阁:比喻没有基础的幻想。
3、 填出名句的下句
雾失楼台,      。(秦观)
4、《陋室铭》的作者     ,前两句脍炙人口,请默写:                   
                。
  二、自古以来文人描写自己的居所特别是书屋的文章较多,一般都是用来表现自己的志趣或喜好。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童年的乐趣,读书的快乐
刘禹锡《陋室铭》
  官场失意又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归有光《项脊轩志》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教学目的:
1、体验生命意义;深切感受母爱;2、运用语言的技巧;内心世界的表现。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文章整体思路;2、 领会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背景简介,导入课文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著名小说家,“文革”初期响应号召到陕西务农,积劳成疾,下肢瘫痪。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等。
地坛:北京的一处古迹,明清时皇帝祭祀的场所。
二、找一个你感觉舒服的姿势,朗读课文。
我们可以给两部分用联合词组命一个题目:一(我与地坛);二(我、母亲与地坛)
三、领会语言的魅力
读第5段。提问见课本。鉴赏:
1、“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
读第7段,鉴赏六个“譬如”,写出作者摆脱痛苦后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只要这些美好的东西仍然存在,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史铁生的语言新鲜、奇崛,这是我们应该认真体会和模仿学习的。
板书设计:
  内容:一(我与地坛)
     二(我、母亲与地坛)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借鉴
1、 珍爱生命、体验母爱
2、 展现内心世界的“轮椅视角”
教学步骤:
一、珍爱生命
谁能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在青春年华突然瘫痪的史铁生的心情?(消极颓废、失魂落魄等)
后天残疾比先天残疾更加令当事者痛苦,可能昨天还意气风发,今天就突然被抛出了正常生活的轨道,昨天还和朋友说好一起散步,今天就突然没有了双腿(“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让我残疾了双腿”)……许多人在这种打击下常常会精神崩溃(史铁生

花未眠
                川端康成
教学目标: 
一、 了解川端康成的创作成就及作品风格。
二、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读懂作品。
三、 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
重点: 
一、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我们的美,在我的书桌上已经存在一二千年以上了,今后还会继续存在一二千年以上吗?——川端康成
  罗丹以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创作出了永恒的作品《思想者》。在世界的东方,也同样有着一双慧眼在关注着生活,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美。挥动手中的笔,创作出无数的文学作品。这就是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文学大师,走进他的作品,去一同领悟他所创作的美的世界。
二、 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在文学领域中,他是美的追寻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三、 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