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和历史意义。
2、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一些固定的文言句式。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名言名句
1、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的句子:苟富贵,无相忘。
2、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的句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表现了陈胜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句子: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的句子: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教材内容全解
相关知识
1.文题解析
本文是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的开头部分。文章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的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塑造出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2.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名言名句
1、 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描写桃花源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 写桃花源生活安乐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教材内容全解
相关知识
1.文题解析
文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作者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人。曾作过一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就弃官归隐。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有《靖节先生集》。
课文译释
(见附页)
总 评
这是一篇内容新奇、文字优美的散文。
第一段以偶逢桃花林作为文章的开端,记述武陵人无意中发现桃林的奇丽景色,引起了他 探寻桃林尽头的兴趣。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及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渔人找桃花源的经过。文章着眼于一个“异”字,而引出下文的“桃源仙境”;又以一个“穷”字,紧连下段首句的“尽”字。
第二段写桃花源境况,主要讲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渔人眼中的桃花源呈现一片和平富庶的景象。人们安居乐业,家畜兴旺,这里暗暗反衬出现实社会的动乱黑暗。
第三段写渔人做客桃花源中,受到热情款待的情景,从而显示出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