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530字。
编制:宋小霞审核:彭林
班级: 姓名:
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
1、了解序文句法上骈散结合,以散为主的特色。
2、了解兰亭宴会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
3、掌握重要实词“修、期、致、次”等。
4、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学习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掌握作者及其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研读理解文言的能力。
3、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透露出来的情感。
一、独立自学(A级)
(一)课题与作者
1、作者作品: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爱鹅,从鹅的形态中悟出笔的走势。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二)朗读课文
(三)掌握下列字音(设题依据: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
癸()丑取诸()怀抱清流激湍()修禊()
会稽() 游目骋()怀感慨系()之 虚诞()
齐彭殇()流觞()曲水 趣()舍万殊 若合一契()
嗟()悼放浪形骸()少长()咸集
(四)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趣舍万殊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难(AB级)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情感(设题依据:高考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从每一段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理清课文思路。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二)互动探究第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文段。
2、解释划线字词,并翻译第(7)句(设题依据:高考考点“理解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修禊事也⑵少长咸集
(3)茂林修竹(4)映带左右
(5)引以为流觞曲水(6)列坐其次
(7)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3、内容研习: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设题依据: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5、朗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序文句法上骈散结合,以散为主的特色。
2、了解兰亭宴会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掌握重要实词“修、因、期、致”等。
一、合作探究,释疑解难(AB级)
(一)互动探究第二部分
1、朗读
2、小组合作翻译文段
3、解释下列实词在文中的意思,并翻译第(4)、(5)句。(设题依据:高考考点“理解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
(5)、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译文:
4、内容研习(设题依据: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1)本段逐句写了哪些内容?
(2)本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5、朗读背诵
(二)互动探究第三部分
1、学生参看注释自行翻译。
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并翻译第(2)句。(设题依据:高考考点“理解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