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入诗,探幽发微——古诗词教学的一点体会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中国的诗歌宝库光辉璀璨,五千年流传下来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歌与其他的文学体裁 不 同,它的语言高度凝炼,极富表现力,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把握讲解诗歌的“度”让许多语文教师颇费思量。面面俱到地解释诗句,则枯燥乏味,诗的意境也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则含糊不清,学生也无法领略到诗歌的妙处。
严羽曾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用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可见古人创作诗歌很讲究字眼的推敲,有时一首诗词的造诣就通过一个字或一个词表现出来,所以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慨叹。像“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和“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都是千古佳话。既然如此,诗词教学何不有意抓一些关键性的字眼,以字入诗,以点带面,让诗词的教学更有吸引力。
文有文眼,诗亦有诗眼,抓住诗眼,就好比拿到了理解诗词的钥匙,找到曲径通幽的途径。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说明:
一、以字入诗,把握内容
诗的字数不多,看似简单,其实内容丰富。一首诗,可以跨越古今,可以纵横千里,可以包罗万象。诗的跳跃性使学生不能轻而易举地把握其中的内容,如果不理解诗意,整首诗的词语就像一颗颗散乱的珍珠一样,只是杂乱的罗列。而诗中的关键字眼,却可以像一条线一样,把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
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七言律诗,诗人在诗中罗列了许多景物,怎样才能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的“行”字,把整首诗的脉落理得一清二楚,围绕“行”字,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诗人“行”踪如何?(2)诗人“行”中所见景色如何?(3)诗人“行”中感受如何?三个问题很自然地把整首诗的内容贯穿起来了。“孤山寺北贾亭西”是行踪;“水面”“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为所见之景;“行”而“不足”则将诗人沉醉美景意犹未尽的感情表露无遗。按这样的思路分析比逐字逐句地解释更易让学生把握。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曹操的《观沧海》,可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统领全篇的“观”字;杜甫的《春夜喜雨》,可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好”字等等,不一而足。
教师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如能抓住诗眼,就像渔人掌握了鱼网的收口,鱼网撒得再开,也能做到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