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备课资料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初中素材 / 八年级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txt
  • 资源大小: 2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9 0:01: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1230字。
  本文是一篇社会事理说明文,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一次学术报告的节选。世纪之交,杨振宁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学习本文,我们将——
  1.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思考。在对基本观点了解后,花一定的时间展开讨论,交流心得。
  2.初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并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和写作事理说明文。
  3.深刻认识到,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创新都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今日的我们,是明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人,积极创新,并勇于挑战权威。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1928年就读厦门国小,1933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1938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并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去美国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至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年起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66年离开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1985年,美国总统授予他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二、写作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世界组织和国家关注创新,关注“国家创新系统”。1994年,世界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启动了“国家创新系统项目”,对多个国家的创新体系进行大规模的研究。
  1998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的《知识促进发展的98—99年度报告》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
  美国发表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强调指出,尽管学校介绍的某些技术当学生步入社会时已经过时,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教育保留下来一种对于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进行终身学习的兴趣,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和竞争能力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