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听说读写一体化”课外活动新模式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主题词:课外活动 听说读写 语文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和谐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健全的个性品质包括负责、自律、尊重、坚强、群体情感 、社会兴趣、关心他人等,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很难囊括这些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素质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更何况语言的社会性早已决定了语文课外学习的重要性。突破"唯教材主义",重视课外语文活动,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单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教育、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尤其在现代社会日益信息化的条件下,课外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就越来越明显。课外教育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自由活泼,对培养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老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都是外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来起作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积极摸索课外活动的模式,构建了“听、说、读、写一体化”的课外活动新模式,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听说(课前演讲)――读写之平台,借说促写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听说是读写的平台,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际能力的基础就是语言能力。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听说能力十分低下的人会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构建一个听说训练的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我们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训练。
我们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识:利用每天上课前的点滴三分钟,进行演讲训练,日积月累,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演讲能力。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往往容易陷入少慢差的怪圈,形成程式化,让这宝贵的三分钟成为走过场,使学生由最初的欢喜到无所谓,再到视为负担,以至应付敷衍了事。
为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前演讲训练时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演讲中有话可说,知道从何说起。
例如,高一设置:自由演讲、名言警句、成语串解、日记推介、专题辩论等。高二设置:命题演讲、美文推介、每日一题、古诗背诵,专题辩论等。高三设置:美文赏鉴、时事评述、每日一题、专题辩论等。这些训练项目完全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协商制定,灵活处理,而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在活动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急于求成。开始阶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鼓励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简单地自我介绍,或朗读一篇自己认为较有意义的短文,然后在黑板上抄写三个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思供同学们学习。这一活动每堂课一人次,按座位号轮流。教师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并中肯指出其不足。随着活动的深入,可以举行每周一次的说话活动课, 每月一次的辩论赛。
其次,对学生进行演讲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例如,训练发音吐字,训练语调、语气、语速、停顿,训练态势语言。使学生可以读准声、韵、调,同时注意口型,发音器官到位,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换气自如。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得到提高,从而克服了“想说的不敢说,敢说的却又不能说,能说的却又不会说”的毛病,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发音效果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取得口头表达和表情动作完美和谐的统一;使学生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