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00字。
《华南虎》读讲练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字义及词义
呵斥(hē chì)大声斥责。
劝诱 劝说诱导。
铰(jiǎo) 剪。
沟壑(hè) 山沟;坑。
咆哮(páo xiào) ①猛兽怒吼。②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斑斓 灿烂多彩。
胆怯 害怕。
苍苍莽莽 形容山林高大茂密。
二、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牛汉,原名史汉成,1923年10月出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地区读中学、大学。从少年起参加革命,一生命途多舛,1955年受胡风事件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过种地、拉平板车、杀猪、宰牛等繁重的体力劳动,长期失去正常的生活与写作权利。
牛汉从40年代开始进行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印行诗集十余本,散文集七本,诗话集两本。近几年日本和韩国翻译出版了牛汉诗集。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半个世纪,曾主编《新文学史料》二十年,现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2.背景材料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第二部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首抒情涛,通过对一只被囚困于笼中的华南虎的境遇及其对这种境遇的不满和抗争,表现了一颗不屈的灵魂和一种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一度处于劫难中的有血性的中国人的自审和自信,抒发了诗人对禁锢的挣脱、对屈辱的摒弃和对自由的热烈向往,同时对铁笼旁对老虎刚强性格、悲壮情怀无动于衷的围观者的麻木与可笑进行了嘲讽。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二、文章脉络
把笼中困兽老虎的描绘与自己在“文革”几年中所经历的类似这只华南虎的遭际与抗争的感情、心态结合在一起构思。全诗共6节,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节):交代了地点,从“我”的观察角度写了眼中的老虎。
第二段(第3—5节):用悲壮的笔调生动描绘了华南虎的形象,塑造它极宝贵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