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2/15 12:45:4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3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7300字。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根据这一认识,孔子曾极具挑战性地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虽然冉雍的父亲是贱人,但因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认为他可担当君主之大任.此言一出,对其弟子和后儒影响极大.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些肇始始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结论,体现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意蕴.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致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在马厩工作的,当是马夫和驭者之类.孔子从朝庭下班后发现家中的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有了这种思想理念,其打破等级界限办学授徒,就是应然的事情了。
三、思想分析。
刚才我们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既是学生不分资质,也是一个教育效果的表示。第一层的意思,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也贯彻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下一课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