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育的几种有效方法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也应是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现阶段人才的培养,仍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这一途径来实现。诚然,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素质教育在中华大地上深深扎根,处处开花。然而,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固有的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显得很不适应。因此,努力挖掘和切实拓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势在必行。可以说,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的需要,更是我们努力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在认真学习“九五”研究结论等相关材料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本校实际以及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征,确定了以德育“五大要素”中的心理教育作为主攻方向,并积极组织实施了拓宽德育有效途径方法的实验研究工作。
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五大要素之一,可以说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基础,同时它又将德育与其它诸如智育、体育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近些年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加显得突出,自卑、胆怯、烦躁、抑郁等种种症状越来越多地充斥于青少年学生之中,不成熟的思想使他们难于客观地认识世界,不稳定的情绪使他们易于变得喜怒无常,不健康的心理则是一切变化的诱因,并直接影响德育的最终结果,乃至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浙江金华一中学生锤杀生母……一幕幕本不该发生的惨剧都表明现代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教育已刻不容缓。
“九五”研究报告的结论部分指出: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地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素质教育。结合《德育》读本、《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资料,我们积极进取,潜心钻研,认真实践,经过长期努力,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德育之路,那就是用爱心对待学生、用诚心感化学生、用关心引导学生、用耐心教育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为师者充满真心,才能获得学生衷心地信赖。
学校教育不但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正确的教育原则作指导,同时也必须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实施。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群策群力、大胆创新,先后尝试了多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心育。经过不懈地努力,实验班学生的自我心理驾驭能力明显增强,随之而来的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也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实验班学生几乎人人都能做到礼让,因而无一起校园滋事案件发生;全班各学科平均成绩在年组均名列前茅;文体活动表现突出,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如:文娱汇演优秀奖、团体运动成绩总分第一等;公益劳动中更是人人争先,积极肯干,是有名的优秀劳动集体。
那么,我们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呢?
一、 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的教室里。在这里,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特别是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作用更大。这是因为,课堂上充分的民主可以使每个人有效地消除心理压力,畅所欲言。活跃的气氛可以使每一个人获得心情的愉悦,从而极大地缓解紧张的学习所造成的心理压抑情绪,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寓学于乐。久之,就会形成健康的心理。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达到育德的目的。
我的学生李某,来自本县偏远的农村。刚入学时,和许多其他学生一样,上课时十分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