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50字。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11课
《拣麦穗》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贯穿全文的人与人之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
(二) 知识与技能:
知识:叙事散文中人物形象与情感的表达、象征手法、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技能:散文整体阅读、人物形象感受与语言的鉴赏技能
(三) 过程与方法:
过程:“知识衔接——整体阅读——局部研读——写作艺术”的教学过程
方法:对比凸现方法、象征手法
二、教学现状分析:
(一) 课程标准(节选):
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阅读文学类文本中的散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其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应该是阅读与鉴赏的评价重点。要重视学生对作品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见解,不能扼杀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愿望。
(二) 高考考纲、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复习指导书的要求:(节选)
1.高考考纲要求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选做题的考查内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类文本阅读各设3道小题,题型为非选择题;考生选做其中一类,完成同一类文本阅读中的3道小题,分值约占总分的10%。
2.高考指导书要求:
广东省《2009年高考备考指南》明确了文学类文本的“考试目标”;解释了“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考点的具体内容;在“方法点击”中,强调了散文阅读的方法,节选如下:
(1)首先要能再现作品的内容;
(2)要善于捕捉作品形式上的意义信息;
(3)要善于从全篇整体和前后文的关联中看出有价值的意义信息;
(4)领会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意义还需总结阅读文学作品的特殊技巧。
3.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广州市语文高中水平测试的范围,其中包含散文的阅读。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习过多篇散文,对散文并不陌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附录里,就有一篇文章《谈谈散文》。以下为配套教材的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