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690字。
盘点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明晓高考复习解题策略
杞县高中暴鹏飞
古典诗词是我国群星荟萃夜空中最灿烂辉煌、最耀眼夺目的两颗恒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用之不尽、口之弥醇的文化大餐,因此吸收、继承和发扬之成了我们的重中之重,后学的我们应感到任重而道远。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近年来这种文字最简洁、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成了高考命题的一个亮点。然而在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答题中,无所适从、答非从问、盲目滥答的现象比比皆是,为减少这种状况,笔者现特将有关古典诗词考查的要求、内容、艺术技巧作一盘点,以求匡正视听,澄清混淆,让学生对之了如指掌,答题时游刃有余。
以下我将从“能力要求”、“备考指南”、“解题指津”三方面谈这个问题。
一能力要求
解题如同作战,参战者“知已知彼”方可“百战不殆”。“知彼”就是要求我们明晓大纲要我们学什么,考纲要我们知什么,命题人要我们答什么。《大纲》上说:“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2004年考试说明》说的更为明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以上要求和近几年的命题,笔者认为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 考查认读理解能力。认读理解能力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是对学生阅读最起码的要求,当然也是阅读的基础,它包括对文本字词的认读和简单的判断。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如池中看不风,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人从观赏者的角度描绘了一幅采莲图,写一段文字介绍这首诗前两句所描绘的内容。
本题就是要求学生在认读字词句的基础上判断前两句所写的内容,学生如果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不难回答。(分不清哪些是身着绿裙的少女,哪些是亭亭的荷叶;少女们的脸庞掩映在荷花丛中,看上去好像艳丽的荷花正像少女们的脸庞开放)
2 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寓意分析、主题把握)。这就又上了一个层次,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阅读储备和人生阅历,反复品味揣摩诗歌的相关内容,从而把对诗作的点滴的、零碎的感受整合为较为全面的、深入的理解把握,进面贪图诗作含蓄的,甚至有些隐晦曲折的思想内涵。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该题选取了一个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折柳”,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品味,揣摩它的意义,进而整合出它的寓意。(“折柳”既指折柳送别的习俗和动作,表达惜别之情,又指“折柳曲”,该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书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