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4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0/22 18:39:30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8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700字。《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过程]
  一. 作家作品
  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自幼苦读,九岁能文,20岁就读通了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三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但考试不利,直到三十五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均落第,于是迁居至嘉定(今属上海市)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他直到六十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今属浙江省)县令。由于作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三年后,便被明升暗降为顺德府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曲。后来大学士高拱保荐他当了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但只做了一年就病死任上。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作者,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巨子姚鼐论古文作家是以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的,并认为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由于作者生平足迹涉猎不广,他自己也以“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书之为恨事”,所以他的散文题材较窄狭,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这一特点在《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全集》,计四十卷。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项脊轩志》亦作《项脊轩记》,“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二. 重点赏析
  请同学们轻声跟读,细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
  生交流,(喜;悲),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项脊轩的感情?
  明确:第二段。
  有人认为这句话可以放在第一段,也可以放在第三段,可本文把它独立成段,你觉得它放在哪里好?还是独立成段好?为什么?
  承上启下。是的,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多可悲”开启下文。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难怪作者要专门为它作“志”了。那么,作者的希望和梦想是什么呢?有什么样的喜悦和悲哀留在那里呢?让我们来进入项脊轩,步入作者的记忆深处。
  齐读第一段,看看作者是如何之喜!生读。如果我要给第一段分层,分到哪里最合适?分出修葺前和修葺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