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360字。
《人民日报》美文选粹(九)
国旗设计者(放歌60年)
袁亚平 《 人民日报 》( 2009年9月2日 20 版)
一进浙江瑞安城,就感觉到这里的文化底蕴,如老酒般散发出迷人的醇香。
沿路那一幅幅壁画,基本上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瑞安历代名人,宋代“永嘉学派”创始人之一的陈傅良,元末《琵琶记》作者高则诚,清朝经学大师孙诒让……
我想,应该还有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吧。果然,家乡人记住了曾联松。有一个特意以他名字命名的曾联松广场,在瑞安外滩。
赭红色的花岗岩上,镌刻密密的金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铜像。基座的侧面,刻着他的生平简介: 曾联松1917年12月出生于瑞安城关。早年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15日,《解放日报》一则国旗征稿启事引起了他的关注,根据征稿启事要求,经过反复构思,设计了五星红旗。此稿件在全国应征稿件三千零一十二份中被列为第三十二号。而后,受到毛泽东主席赞许。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确定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我抬头凝视,和煦的阳光轻抚曾联松的胸像,仿佛有了体温,有了脉动。他的生命,在家乡永远延续。
年少时聪颖好学的曾联松,考入瑞安县立初级中学。美术老师、画家金作镐先生的美术课,使曾联松对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终身相随。
曾联松晚年深情地回忆说:“我能设计成五星红旗,从小受美术老师金作镐先生的启蒙教育也很重要哩!”
……
和田姻缘(报告文学)
列 子 《 人民日报 》( 2009年9月2日 20 版)
远来的汉族“姐姐”
入秋时节,无风无沙,太阳将和田乡村照得明明亮亮,金黄金黄的树叶耀人眼目。于田县栏干乡阿日村买合买提•依明家新盖的房屋刚刚落成,廊柱还散发着原木的清香。这是村里盖得最大最漂亮的房子。离阿日村远远近近的人不光知道这座房子,还知道这房子的女主人——18年前嫁到这里的哈尔滨姑娘宋柏艳。不过,现在人们叫她康巴尔汗。
我是在这座新宅的院子里见到宋柏艳的,如果不是心中早有准备,还真不敢相信这位衣着打扮与维吾尔妇女毫无二致,且汉语说得都不太顺溜的女子是位汉族姐妹。
宋柏艳从小在哈尔滨长大,父亲是哈尔滨道里区的信访干部,母亲做工会工作,她自己则高中毕业后进了一家中日合资制筷子厂当了一名工人。她在家里排行老三,是父母最小的一个孩子。
宋柏艳家的邻居将一间屋子出租给在哈尔滨做葡萄干生意的买合买提•依明,进进出出碰着几回,宋柏艳便认识了这位从新疆和田来的维吾尔青年农民。先是觉得好奇,后被小伙子英俊的相貌所吸引,再是感到小伙子诚实厚道风趣,便互相交往起来,最终相互爱慕,便结了这段姻缘。
1991年春天,21岁的宋柏艳新婚随丈夫买合买提•依明回家,尚未进村就遇着第一件棘手的事情。他们一路奔波到和田,去找在和田工作的买合买提的大哥时,方知母亲在早上辞世,第二天就要安葬。夫妇俩连夜赶回村,但一个汉族媳妇,又未向家人介绍,按风俗是不能进门的。买合买提•依明将妻子安顿到一位朋友家,就去忙母亲的丧事,丧礼之后才向家人告知他领回来一个汉族媳妇。家人让他赶紧去领回家来见一见,他才急忙回到朋友家接妻子。这时,宋柏艳早已在朋友妻子的帮助下,依照当地乡俗换了一套维吾尔族妇女穿的丧服。这件事让买合买提•依明家的人十分感动。买合买提•依明的弟弟说,正是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出了姐姐(维吾尔人管嫂子叫姐姐)的仁爱,全家人毫无保留地接纳了她。10余年相处,现在全家老少都尊敬和信任姐姐,家里的大事小事都与姐姐商量,听姐姐的意见,姐姐是家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