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440字。
《人民日报》美文选粹(五)
扬州借景
蒋子龙 《 人民日报 》( 2009年5月1日 06 版)
前不久在扬州参加一个对话会,有位外语学校的女同学说,她喜欢怀旧,却又有些惶惑,当时会场上发出一片笑声。当我知道她为什么爱“怀旧”、以及怀的是什么“旧”时,不仅笑不出来,还觉得她的问题很难回答。这实际是道出了一种扬州的文化现象。在扬州爱怀旧的并不单是她这个刚上初一的学生,整个扬州无时无刻不在“怀旧”。
这也难怪,扬州已建城2500余年,古文化的积淀深厚而辉煌,形成一股强大的威势。第一为扬州扬名的是大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分天下为九州,扬州为其中一州,并因“多水而扬波”得名。一些代表着中国文化高峰的诗文圣手,如李白、欧阳修、苏东坡等,甚至连清皇帝康熙、乾隆,也都为扬州做过广告……这谁能比得了?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多是古人的东西,如果不“怀旧”反倒不真实了。那个女孩子学的是英语,每天还要接受大量现代意识和新鲜事物,即“所怀多旧事,入耳有新声”,有时“古”和“今”难免会有冲突,这就让她不能不产生惶惑:喜欢怀旧,却又不得不活在现代。而那个女同学又哪里知道,令她惶惑的正是扬州文化的精髓:“借古人”、“借传统经典文化”,以肥沃和提升现代文明的品位。
我以往的经验,每到一地主人总是先安排看大企业,参观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我们到扬州,第一天看瘦西湖、个园,第二天看何园……扬州并非没有大企业,不然GDP就达不到2113亿元,也不是没有名牌企业,在经济上他们是很“洋”的,或者叫很现代的。尽人皆知,当今世界是文化决定经济的成败,主人要给我们看他最拿手的,是再正常不过了。这也表明扬州对自己的人文景观非常自信,尤其是园林文化。古来就有定评:“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
……
柳忆
任启亮 《 人民日报 》( 2009年5月1日 06 版)
小时候,家乡的树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杏树、石榴树和柳树。每到初春,站在山上向下望去,前面是一片片、一团团白的粉的杏花,后面是一排鹅黄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垂柳,随着季节的推移颜色由浅变深,鹅黄渐而翠绿,渐而墨绿,像一条镶嵌在村子边上变化着的翡翠饰带,十分美丽壮观。
我们的村子比较小,只能读到四年级,因此小学五年级到中学,我都是在邻村的渠沟镇读的书。上学的路上,每天都要走过村前那条站着两排柳树的乡村大道,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两旁的柳树,从荣到枯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虽然离开家乡已经20多年,尽管那两排柳树已不复存在,但它们的英姿,它们与我少年相伴的日子,一直挥之不去。
那些柳树,树干挺拔粗壮,枝叶繁茂,柳荫如盖,不仅挡风遮日,也为我和我的伙伴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躲在树的后面捉迷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