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350字。
《人民日报》美文选粹(一)
遨游于文学和艺术之间
荣广润 《 人民日报 》( 2009年1月4日 08 版)
知道毛时安的名字,是他在上海作家协会工作的时候,熟识毛时安其人,是他转到上海市文化局主持创作中心之后。
毛时安说:“我一生做过很多工作很多岗位,唯有写作贯穿了我的全部岁月。”这个自述由他最近出版的四卷文集作了佐证。他的文集并非是他几十年文艺论文的全部,但已是洋洋洒洒100余万字,而且其涉及的面甚广,文学、美术、戏剧、电影、文化政策的……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工作经历,使他的文思得以遨游于文学和艺术天地之间。
毛时安是个率真热心的人。他对艺术家总是抱有热心帮助的态度,对许多文艺问题总是直率地发表见解。在文化部门工作的10余年间,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他担任主任的创作中心,集中了好几位著名的剧作家和导演,他为他们的艺术创作奔忙操劳,做了许多服务性的工作,哪怕有些人、有些事在圈内有争议,他还是不遗余力地支持扶助。在他文集的附录中,有他为赵耀民、罗怀臻、赵化南、瞿新华、黎中城、陈西汀等六位剧作家主编出版的剧作选和为陈薪伊主编出版的导演手记的书单,他为这些艺术家落实出版经费,为他们写序,详细地评述他们的艺术成就,其热情与周到很令人感动。10余年间,上海大量文艺作品的创作都有毛时安和创作中心的介入,但他从来没有在这些作品的作者栏里署过名。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在学术不端之风日甚的今天尤其如此。
毛时安的率真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能看到。他的《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一文,直陈当前戏剧创作的不足。他说他在7年多时间里看了1000多场(次)戏,“不能说绝对没有‘好看的戏’,但是真正让观众让我觉得‘好看’的戏,实在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这一看法与我们通常听到的谈文化必先说形势大好再略讲一些问题的腔调相比,是尖锐的,直率的,也是一针见血的。
相对而言,我对毛时安近10余年的文章,要更偏爱些。他到文化局以后的文章更多的是研究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工作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他观看了大量的文艺演出,阅读了大量的剧本,参与了许多作品的创作与修改的过程,参加组织了许多文艺的活动,接触了当前文艺工作面临的各种难题,因此其文章和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观点更为犀利、更具针对性。他自己也作了这样的总结:“我直到晚近才意识到,自己既非书斋中人也非官场中人,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中人,在社会的风浪里摸爬滚打。”正是实际工作的
……
时代呼唤大编辑(视野)
刘伟见 《 人民日报 》( 2009年1月4日 08 版)
回顾中外历史,但凡文化出现高度发展与繁荣,必也是大编辑辈出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文化,与其说是开风气之先者,毋宁说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与西方文化的开创者。孔子,删《诗经》、作《春秋》,序《周易》,同样也是当时传统文化的最大的总结者、传承者与开创者,尽管他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些大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大编辑。
大编辑总是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促进者。所谓大编辑者,是有别于普通编辑、高级编辑的。普通编辑,可以校文字之对错、查语句之是非,顺逻辑之关联。高一个层级的编辑,在文字上超越了仅仅纠错的范围,上升到文字之妙用,如古人所称“一字师”。当年臧克家先生改毛泽东同志《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