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30字。
安徽省宣城市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
张 践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联合成一个共同体,就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统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能够承担这个“主体文化”使命的,只能是儒教即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地域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立夷夏之防”在“华夷之辨”的标准中,孔子更注重礼义和习俗。他将当时人们区分民族界限的宗教、语言、礼俗、服饰等等标志,概括为一个统一的文化标准:行周礼者为华夏,拒斥周礼者为夷狄。这样的民族观对民族属性的判断不是种族的,而是文化的。这样就使华夏民族的生活地域是一个文化的、开放的空间。汉代儒生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这就是通过思想的统一,以达到政治的统一;通过军事的统一,以达到版图的统一;通过文化的统一,以达到天下的统一。
儒家的大一统,不是一条军事的边界,而是一个社会的理想。儒教的祖先崇拜的是血缘认同的宗教表达。儒家文化特别重视祖先崇拜,祭祖仪式时中国古代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对于古代宗教中圣王祭祀,进行了理性化的解释,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血缘上祖先,更是为了民族做出了贡献的英雄。于是伏羲、神农、女娲、皇帝、后稷、商汤、周文王、周
武王、周公……统统成为华夏民族共同崇拜的祖先。
儒学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同的语言基础。中国古代文字,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就是一种形象文字,这对于维持民族的统一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统一的象形文字,使发音不同的人们,有了可以顺利沟通的工具。孔子及其弟子所删削、勘定的古代经典,就将中国的文字、语法、读音逐渐定型,成为中华民族交流的主要工具。历代执政者贯彻孔子“修文德以徕远
人”的民族政策,努力向边缘少数民族地区弘扬教化。这些措施对于推动民族语言文化的统一,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并最终有利于增加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关于儒教的内容,大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由政府兴办的教育系统,是教化的一个本原。与世界其他民族以宗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相比,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受孔子所开创的儒教的熏陶,一方面对彼岸世界“存而不论”,注重现世的道德伦理;另一方面又对神灵的世界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尊重其他民族信仰的宗教。儒家的宗教观,既不同于唯我独尊,排斥其他宗教的一神教;也不同于某些极端的无神论学说,以一种狭隘的眼光看待人类历史上不同历史阶段复杂的宗教现象,统统斥责为迷信。中华民族这样一种宗教性格,对内有利于56个民族的和睦相处,建构和谐社会;对外有利于与世界其他民族所信仰宗教进行对话,促进世界和平。
1. 下列关于“儒家文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B. 在儒家看来,无论是与自己是否有血缘关系,凡是为华夏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都可以看成是民族的祖先。
C. 儒家文化发挥汉字象形的优点,通过删削,勘定古代经典,促进中华民族的交流。
D.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宗教观,既有利于各民族的和睦相处,也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各民族能够在近代联合成为一个共同体,是因为有入学作为共同的文化基础。
B. 汉代董仲舒提出一统思想是为了用儒家文化的影响代替军事统一,实现一个没有疆域分割的理想社会。
C. 在古代,民族语言文化的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积极地推动了执政者向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教化。
D. 政府兴办的教育系统和从古代宗教中继承下来的宗教祭祀系统构成了整个儒教。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注重礼仪和习俗,“华夷之辨”把对民族属性判断的标准由种族转向文化。
B. 儒家文化特别重视祖先崇拜,这不仅是对古代宗教的继承,同时也有理性化的解释。
C. 中华文化深受儒教的影响,注重现实的伦理道德,但对“神灵世界”敬而远之,缺少一种批判精神。
D. 中华民族能够与世界其他民族所信仰宗教进行对话,是因为该民族具有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宗教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