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素材 / 九年级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9/28 19:07:56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250字。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编写;江苏兴化张郭广园学校 吴连根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现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就比较贫苦。29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开始步入仕途。此后13年间,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背景资料】
  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这样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只好刻画一个与污浊社会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他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整体把握】 
  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曲折回环,层次分明。语言朴素。
  【内容理解】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的景色。第二部分,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第三部分,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可得。
  【课文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