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7/25 20:26: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9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组织学生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领会现代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地践踏着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诗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灵魂。
二、解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与郑敏、辛笛同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穆旦是《九叶集》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他的诗最触目的特征是“丰富的痛苦”。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年)、《穆旦诗集》(1947年)、《旗》(1948年)等。
抗战以来,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创作于1941年的《赞美》,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抒发了深沉、热烈的情感——对祖国深情的爱,对民族强大的深情期盼。
三、整体感知诗歌
1.教师深情地朗诵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出示投影:
为下列字词注音:
峦(luán) 呼啸(hū xiào) 佝偻(ɡōu lóu) 粗糙(cū cāo) 诅咒(zǔ zhòu) 圯(pǐ) 枯槁(kū ɡǎo) 踟躇(chí chú)
3.让学生分析诗歌各层内容。
明确:第一层(1节):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现眼中所见;第二层(2~3节):重点写“农夫”这一人民的缩影,他奋起抗争,支撑起整个民族,除了忍受饥寒、疲劳,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赞美伟大的人民。第三层(4节):诗人以痛苦和希望两相交织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研读诗歌的第1节,思考:诗人鸟瞰满目疮痍的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辽阔美丽的大地上,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的河水,唱着单调的歌。“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情感,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深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们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研读诗歌的第二、第三节,思考:“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中的“农夫”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