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考作文备考方略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异彩纷呈,出现了许多佳题,这源于命题者思想理念的转变。命题中强烈地折射出《语文课程标准》的光华: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主观感受来。就此,想谈谈近年来中考作文的特点,并展望2004年的作文复习方略。
一、近年来,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
1、命题具有人文性和教育性
人文性和教育性是语文中考命题的重要原则。很多作文试题都能体现这一特点,让学生在作文的材料和提示语中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如2002年福州市以“美德”为话题,提示语是“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讲究文明,真诚待人;求知苔渴,完善自我;打破成规,探索创新;善待自然,呵护草木……都是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拨动人心的音符。”这极具文采的提示语,让学生具体感性地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在笔端自然能流淌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话题作文的命题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学生生活中的两个世界:
一是:把目光投向(聚焦)于学生生活的物质世界;二是把目光投向学生的心灵(精神)世界。前者近年来已占作文题的60%左右。像“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把握”、“实践”、“家·人·灯”、“选择”、“美在我身边”、“明天”、“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生活中的亮点”、“我的另一片天地”、“课外生活带给我的乐趣”等话题,都紧紧地围绕学生生活的世界来出题的;后者如“真情”、“自信”、“感动”、“关爱”、“感悟”、“宽容”、“孝”(孝顺)、“梦”、“我的一个心愿”等话题,则牢牢围住学生的心灵世界来出题的。当然还有一类是比较抽象的是兼于二者之间的话题:如“水”、“绿”、“墙”、“门”、“桥”、“窗”、“树”等话题。正是由于话题作文的命题趋向越来越面向学生的这两个世界,由此所出的试题一定会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捕捉生活中美好闪光点的能力,深刻感受复杂繁奥的心灵世界的能力;同时也一定会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话题作文出题的“纲”——人文性和教育性,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话题作文中的提示语还会起到发散学生思维,有利于打开作文思路的作用,如2002年杭州市中考作文话题“实践”,浙江省话题作文“珍宝”,河北省的以“把握”为话题;2003年杭州市中考作文“自信”等话题的提示语都具有了上述的特点。
2、选材立意呈现开放性和多样性
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写作才情的空间,呈现了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在平时积累,贮存的素材库或生活实践中,依据题目特点,筛选出最佳的素材,立意构思,表达成文。如杭州市以“自信”为话题,提示语从多个角度解说了“自信”的种种表现,这个试题针对当代中学生自信心不足,感情脆弱,易受挫而动摇的心态,提示学生审清题意后,从身边的生活中选出最能触动人心的素材来写出自己的经历、见闻、故事、体验、感受来;也可以写出对“自信”这个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同时此题立意是多样的,可多角度来表现的(当然学生写时最好只选取一个角度来表现):可写成“我”应该要有“自信”;也可写成“我”在别人的开导与帮助下怎样树立了“自信”;现精彩的是写“我”帮助别人树立了“自信”。因为这个立意新颖别致,易显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