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学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9/7 22:25: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30字。
  《风筝》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本文写作的技法;掌握借景抒情、以物为线索的写作手法。
  预习导学
  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给段落标上序号,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完成预习导学练习。
  一、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        。作者        ,原名       ,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他写的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中篇小说《阿Q正传》;还有其他杂文集等。
  二、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堕(   )    丫杈(   )   寂寞(   )   憔悴(   )    肃杀(   )
  jué(   )别  荡漾(   ) 笑柄(   )    可鄙(     )  什物(  )
  惊惶(   )  瑟缩(  )  傲然(   )    nüè(   )杀   宽恕(   )
  伶dīng(   ) mú(   )样      嫌恶(   )   
  苦心孤诣(   )                huǎng(   )然大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伶仃: 
  憔悴:
  嫌恶: 
  瑟缩: 
  苦心孤诣: 
  三、感知课文,了解大意。
  1、当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2、作者由北京冬季的风筝想起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思考: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
  课堂学习
  一、               整体感知,了解大意,解答预习导学中的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检查预习,解决字词,处理预习练习二。
  3、检查预习,解答预习练习三。
  二、               质疑探究,讨论交流。
  (一)质疑: “悲哀”一词用得恰当吗?
  1、朗读第四、五段。
  2、思考:对于自己不准弟弟放风筝,甚至毁坏弟弟做的风筝这件事,作者把它看成是“精神的虐杀”,是不是小题大做?
  3、讨论:作者不准弟弟放风筝,甚至毁坏弟弟做的风筝这件事究竟是一个小小的过错还是“精神的虐杀”?
  4、回答问题:“悲哀”一词用得恰当吗?
  (二)探究“悲哀”的内涵:从“无可把握的悲哀”中,说说你眼中的鲁迅。
  1、从文字中感受悲哀:作者对自己的这种“悲哀”心情还有更形象的描写,请找出来,朗读。
  2、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当你为年幼无知犯下的过错悔恨不已,去请求弟弟的原谅时,弟弟却完全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请写一段话,实话实说。
  3、解读悲哀:“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却始终无法原谅自己,无法摆脱沉重的负罪感,这是为什么?从这一角度说说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               课堂小结:谈谈自己在这堂课的收获。
  (提示:收获可以是知识方面的;可以是学习方法方面的;可以是你对课文的感悟;也可以是你由衷的感慨。请选择其中一个句式谈谈你的收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