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用”成岭侧成峰
——高考写作用材出新一瞥
赵恒平李雪莲
1、变正说为反说。反面立意,反驳大家由来以久、约定俗成的看法,并由此生出新意,是文章出采的一种惯用手法。作者只要大胆地放出眼光,用新的思维去看一些传统的大家认可的观点,就会发现缺陷来。当然,这种反说,不得超越思想、政治等方面应该有的限制。如2006年辽宁卷满分作文《肩膀》:
布衣的肩膀,不应只是享受如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悠闲浪漫,而应担起像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激情;巨人的肩膀,不应扛起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锄头,而应担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义;天子的肩膀,不应像周幽王一样沉溺于褒姒的温柔抚摸,而应担起像唐玄宗行舟水上的恪勤谨慎。
传统的观点,对林和靖、陶渊明这两个隐士一直是赞扬有加,作者却偏偏不就此理,指出他们的不是:他们的悠闲实质是忘记自己的责任,忘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使命。作者在批判的基础上,把谭嗣同、范仲淹与他们对比,在对比中水到渠成地推出自己的看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变反说为正说:对于大家批评的,否定的观点和人物,在符合社会认同的情况下,给予重新界定,即是“翻案”如2003年、2004年的两篇赞扬薛宝钗的文章:《为宝钗鸣冤》、《任是“无情”也动人》就是对传统观点“扬黛抑钗”的反驳。如2006年山东卷满分作文《眺望》:
牛顿在探索了一生之后,终于歇下脚步,他将精力转向了似乎与科学背道而驰的神学,人们都在叹息,人们都抛弃了他,然而,他真的失去了本真了吗?真的所谓精神失常了吗?不!我们不会相信这些只看重成果奖项的人的话。我知道,牛顿在穷其一生的科学研究之后,已经顿悟,宇宙之大,不会在乎人类自鸣得意的小智慧,越是深入的探索,越是能体会到造物的深奥与不可窥探,只有肤浅的人才会拿着一点点小发明高喊“我看清了世界”。牛顿探究上帝,更不是祈求通往天国的路,他只是在山脚下眺望山顶美丽的风光。
这里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是看想象更要看本质。传统的认识都是对牛顿信仰神学持否定态度,作者却一反传统,对牛顿信仰神学的行为予以肯定和认可。从正面肯定牛顿是在山脚下眺望山顶美丽的风光,希望获得更大的科学收获。在对传统观点的言之有据的否定中,翻出了新意,见解独到。
3、变单用为合用。一则材料可以说明观点,但是有时会觉得说理不充分,如果有意识地合用多则材料,就会显出文章大气,也显示出作者的阅读素养与文化积淀。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抽取多则材料中的共性,巧妙组合运用,自然就加深了文章的内蕴,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如2007年湖北卷优秀作文《墙••••血液•爱国心》:
殊不知,每一种母语语种,都是一个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以及文明的承传载体。用它,文人们可以写出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般缠绵的诗句;可以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种坦然;更可以写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凄美绝伦。我们可以读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雄浑,“人有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