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和贴近想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8/30 17:22: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5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030字。
贴近生活和贴近想象
孙绍振
  作文教学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说起来原因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指导思想上有偏差。在许多老师看来,学生写不出,写不好,原因很简单:缺乏生活。药方就是“贴近生活”。学生千差万别,这个药方,几乎被成了万应灵方。实际上,孩子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在一起,本来就在生活之中,已经融入其中了,还要怎么贴近?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贴近生活”的命题的提出,是从“深入生活”来的,这是针对一些作家脱离生活,凭空虚构自己缺乏真情实感的生活的。要求这样的作家贴近生活乃是指超越作家小圈子,深入到大工厂、农村、部队广阔天地里的生活中去。这一原则对于孩子们来说,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样,是文不对题的。如何把贴近生活的原则贯彻到底呢?“观察生活”的说法应运而生。许多老师以为,只要认真观察,作文就不怕言之无物了。但是,实践证明,这样的贴近和观察却和初衷背道而驰。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本身就脱离作文实践。
  首先,这种“理论”的哲学基础,具有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以为只要目击到对象的信息,就可以自然变成作文。无视于作文是心灵的精致的创造。作文并不仅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而且是作者情思和升华和结晶,是生活现象的特征和作者情思特征的猝然遇合。作文的冲动以情思的活跃为前提。目有所见,耳有所闻,未经情思的同化,不在想象中按照文体的规范排异、重构,形成贯穿首尾的主旨,只能是产生杂乱无章的罗列现象的流水帐。
  其次,生活现象对于一切作者是共同的,而作文却以独特的感受为生命。因而,哪怕自以为“贴近”了生活,充其量也只是感觉到了人所共知的现象。一些老师,甚至是一些理论家,却把那种与作者情感和思绪无关的现象当成了“生活”。我看过不少重点学校的优秀作文选。有时整整一本都是游记,所写不外是祖国壮丽河山,连美丽的形容词都大同小异。好像是出自一人之手。看不出作者不同的年龄、气质、地域、经历的影子。只有一篇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妈妈带她到杭州旅游。游到第二天,问她感觉如何。回答竟是:“没有感觉,就是跟着你‘瞎闯’。”只是后来上了六和塔,才感到惊异。原来,这里的江竟是这样的平静,和她家乡滔滔滚滚的闽江,完全不一样。居然分不清是往东流还是往西流。这里的人生活得太舒服了。只要往地上插一根桃枝,过些年就能长出桃子来。怪不得这里出了那么多的美女和才子,而没有关西大汉。后来回到福建,一下子又在高山的走廊中间盘旋。这时才感到江南平原真是令人怀念。但是,为什么在那里的时候,却并不觉得它有多美呢?
  这个小作者的成功,就不是靠观察贴近江南的山水,而是贴近了自己长期山区生活的记忆。这样才写出了自己的杭州,而不是那些优秀作文中千篇一律的游记。她笔下的杭州,隐藏着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长期习惯于山区的眼睛第一次观看平原的惊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功的经验并不是贴近了生活,而是贴近了自己。正是因为贴近了自己,读者才感到其中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相比起来,那些重复着人所共知的形容词的游记,倒是倒是给人一种缺乏生活的感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