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设计]<br>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br>
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br>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br>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br>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br>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br>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br>
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br>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br>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br>
三、简介背景<br>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br>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br>
四、理清层次<br>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br>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br>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br>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