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50字。
《一面》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面》这篇课文。(板书:一面)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人物的方法。上一节课同学们自读了课文,现在有个问题要和大家商量一下,我想把\一面\这个题目改为\我和鲁迅先生\或\鲁迅先生给我的关怀\,这样好不好?
评:本课教者开门见山,用题目变换的方法,把解题权交给学生,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问题提得好,这个头开得好。
生:我认为不好。这个题目虽然只表明见面的次数,但它能造成悬念,诸如:是谁见面?是怎样才见的?见面的情况怎样?这些问题都不懂。这样,就使读者争着去看文章。有吸引力的题目是好题目。我觉得这个题目好。
生:我也认为这个题目好。\一面\在时间的概念上给人的一般印象是短暂的。然而从课文的内容看,就是这短暂的\一面\却使作者获得了巨大的激励以及精神上的支持,从而更突出了这一面的思想意义。而老师您的题目没有特点,俗气、不新颖。
评:一石激起千重浪。题目变换的问题,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题,学生的陈述与讨论,都出自他们的理解,既动脑动口,又能排除理解中的疑点,远比由教师一人包办解题有针对性而且深刻。这样,学生既得到丁训练,教师也省却许多口舌,毫元填鸭之嫌。
生:我补充一点。\一面\这个题目乍看去很普通,但一面的价值却很大,两者之间形成了大的反差,给读者的印象就很深。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这么看来题目还是\一面\好,对吗:刚才同学回答问题时提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面\的意义、价值。请问课文哪些地方谈到了这个问题?
生:课文将近结束那里写到作者与鲁迅先生别后四年里他历尽了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时总是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被人随意辱骂、踢打时也总是昂着头。作者为什么那么坚强?用他的话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师:这里,作者以自己经历的具体事例明确地告诉我们,他战胜种种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力量来自鲁迅先生,他即是来自鲁迅先生那次偶然的见面时先生给他的关怀,对吗?
生:对。
评:课堂讨论,教师妥善于掌握火候,适时引向深入,既可边克拖沓出偏,又能激发学生新的兴趣。教者由解题引向探索命题的深意就起到了这一作用,并为进入教学重点作了铺垫。
师:这实在就是一面的意义和价值。大家再看看表明这个意思的句子还有没有?
生:还有最后两段就是。
师:好,说得具体点。
生:这两段写了作者对先生逝世时抑制悲痛和要踏着先生足印继续前进的心情。对先生的死他说不愿怠情地悲痛。而是要\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评:教者围绕课文的写作主旨,先从开头结尾两部分展开分析。开头部分抓的是题目研讨;结尾部分抓的是行丈语言,一前一后,遥相呼应,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
师:作者对先生逝世的态度也说明了一面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