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诗词阅读鉴赏的误区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走出诗词阅读鉴赏的误区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二中 程 鸣
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它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需要,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常规内容。在日常诗词教学和考试复习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在诗词阅读鉴赏时往往陷入误区,影响了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考试成绩。同学们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鉴赏诗歌,不会诵读(或者是懒得去诵读),尤其是不会带着丰富的感情朗诵,因而,体会不到诗歌的韵味和精髓。“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诗词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诗词的过程,也是一个品味诗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同学读诗歌,仍然像平常读一般文章一样,读不出节奏,读不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所以,往往很难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很难培养起读诗的兴趣。
二、阅读鉴赏诗歌,不关心作者的经历,不会联系诗作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分析诗词内容,对诗歌表现的感情和诗人的创作意图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例如我们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倘若不了解1925年前后我国的革命形势,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当时斗争的重点——取得革命的领导权,那么,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怅”的真正内容。又如鉴赏闻一多的《死水》,如果我们不了解创作的时间、发表的时间以及作者的经历,那么也就不可能真正全面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鉴赏诗歌,不能展开联想和想象,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无法对诗歌的语言或者形象进行认真的品味。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呈现(意象或形象)阶段”,要通过自己的想象,主动地想出一个或者一连串“象”来,只有融合进了自己的体验,丰富了诗歌的形象,才可能使鉴赏深化。比如,我们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如果不能把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幻化成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那么就不可能体会出“悄悄”一词的表达效果,也就不能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鱼翔浅底”,如果我们的脑海中映射不出江水清澈、蓝天倒映水中的画面,那么,也就体会不出“翔”的妙用。
四、阅读鉴赏诗歌,抓不住诗歌中的意象,或者对诗歌中的意象(形象)作贴标签似的理解。比如阅读鉴赏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如果抓不住“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等意象的深厚意蕴,那么就很难理解诗歌体现的那种凝重深厚的爱国情感。又如阅读鉴赏裴多的〈〈我愿意是急流〉〉,如果只看到“我愿意······”、“只要我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