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卷)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详解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04高考试题福建卷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山东省垦利一中 魏名宝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豆豉(gǔ) 埋怨(mán) 同仇敌忾(kài) 敷衍了事(hū)
B.怃然(fǔ) 木讷(nà) 为虎作伥(chāng) 咄咄逼人(duō)
C.着落(zháo) 蛊惑(gǔ) 锃光瓦亮(chéng) 引吭高歌(háng)
D.骁勇(xiāo) 要挟(xié) 万马齐喑(yīn) 洗洗涮涮(shuàn)
解析:A敷衍了事(fū)B怃然(wǔ)木讷(nè)C着落(zhuó)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赔偿 娇揉造作 寥廓 闲情逸志 B.煦暖 绵里藏针 靓丽 待价而沽
C.寒怆 得鱼忘筌 俾益 正襟危坐 D.谗言 死心踏地 深邃 黄梁美梦
解析:A娇揉造作——矫揉造作,C寒怆——寒伧,俾益 ——裨益;D死心踏地——死心塌地,黄梁美梦——黄粱美梦。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从容_____________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大型盆景可以用来_________强烈的视觉感而成为室内焦点,在家具较少的客厅里,还可以成为填补空间的重要角色。
(3)像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交通拥挤。大都市的喧嚣_______给人以繁华之感,_______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A.应付 营造 即使/也 B.应对 创造 即使/也
C.应付 创造 尽管/但 D.应对 营造 尽管/但
解析:“应付”敷衍了事,将就,一般做贬义;“应对”是积极面对的意思;(1)选“应对”。(2)“营造”经营建筑,“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里只是装点,没有出新的东西,选“营造”。(3)“尽管/但”表示下文反接上文,“即使/也”表示让步假设。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B.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
解析:A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的环境;犯了顾名思义的错误,错误的理解成一种纸张。B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C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这里写大学生不正确。D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很华美,里头一团糟;这里写文字不恰当。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影响所决定的。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解析:B句子杂糅,“这是……所决定的”与“由于……原因”两句杂糅。C出现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D语序不当,改为: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而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
答案:A
6.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解析:第一组按照后文的先古诗后现代诗的顺序,先②后①;第二组根据句意“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先排③后④。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