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20字。
《诸子喻山水》教案
上海市吴淞中学 林叶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形象化的议论方法。
2、通过诵读品味,领会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3、了解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省悟各种人生哲理的传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态度和情感。
[教学重点] 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以山水为喻阐述道理的形象化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标识有疑问的字词句,课堂上交流解决。
2、初步体会各则材料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学生谈旅游的经历、感受、启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三、研读课文
1、孔子说“知者乐水”,智者为什么乐水?
思路:水具有怎样的物态物性?这些特性可以引发我们哪些生活联想?智者为何乐水?
2、仁者为什么乐山?
山之性:不辞土石、不立好恶、积累、恒心 → 静、高大
人生之理:心胸宽广、宽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四、写法探究
本文选材涉及孔子、孟子等六位先哲,内容又关乎为人、为事、治国、治学、治兵等诸多方面,材料的编排是否过于随意和零乱?
这些材料各自独立,但也有某种联系。在议论方法上,都是采用比喻说理的方式,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生命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形象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哲理浅显化,给人以鲜明清晰的认知和生动形象的美感。
五、知识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