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同步练习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姓名:刘兰杰
地址:潍坊市坊子区南流初级中学
26、珍珠鸟
[学法导引]
本文是当代作家冯骥才书写的一篇清新细腻的散文,字里行间流溢着情感之美好,让人沉醉其间。文章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初相识至亲密相处的关系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作者按时间顺序来叙事:先写“我”为珍珠鸟布置一个舒适而温暖的家,然后着手写珍珠雏鸟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在此过程中,“我”用无微不至的爱心营造了人鸟和谐共处的氛围,谱写出一曲人和动物间爱的颂歌。
学习中要在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并领会本文于诗意的描写中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要注意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关爱生命、善待动物的观念;要细心领会作者将自己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融注于叙述描写之中的写法。
[典题例析]
例题、阅读课文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题目:1、文中小鸟对大鸟的呼唤的反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什么?
2、文中极力描绘珍珠雏鸟的可爱,却没有一次具体描写大珍珠鸟的美丽外形,这是否使主题的表现单薄了?为什么?
3、作者在描写小鸟的动作、神态时,饱含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你认为哪一段写得最好,找出来,并加以简析。
解析:解答第1题时要先从文中找出大鸟的两次呼唤后小鸟的反应,分别在课文的第8段和第13段,其次再体会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我”与珍珠雏鸟逐渐相熟、相亲,珍珠雏鸟依恋“我”。解答第2题是要先了解本文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表现人与鸟的和谐共处,表现“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未写大珍珠鸟,是因为“我”没有看过它们。为什么不看?因为“我”知道它们怕人,所以“我”不去打搅它们。由此更体现了“我”的爱鸟。第3题旨在引导学生于对珍珠鸟细腻的描写中体会作者温柔的情感,深入理解文章将浓郁的感情融注到对客观事物的状写之中的语言特点。解答时首先要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如第8段、11段、12段、14段等,再从描写动作、神态等有关词语入手去分析其精妙所在。
参考答案:1、第一次呼唤马上回去,第二次再三呼唤才回去。说明小鸟对人的信赖和留恋。
2、不单薄。因为大珍珠鸟怕人,所以“我”从未直接去看它们,由此更可表现“我”的宽容美好的心灵,也使主题表现得更加充分。
3、略。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巢( ) 雏( ) 骥( ) 呷( ) 垂蔓( ) 信赖( ) 眼jiǎn( ) 深yōu( ) 细nì( )
二、解释下列成语。
1、斑斑驳驳:
2、生意葱茏:
3、不动声色:
三、选词填空。
1、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 (繁琐 繁重 繁茂 繁多)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 (娇媚 娇嫩 娇气 娇丽)的鸣叫。
2、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 (长 露 挺 探)出来。
3、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 (钻动 摇动 扭动 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