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820字。包括1-3,5-6共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 《献给母亲的歌》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有关母爱的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让学生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2.每个学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3.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母亲的爱,让学生学会感激身边最亲近的人。
课前准备
1.请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查找有关资料,合作搜集、整理。
①描写母爱的诗歌作品;②描写母爱的小说作品;③描写母爱的散文作品;④新闻媒体报道过的有关母亲的感人事迹;⑤展现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电影、广告等作品;⑥展现刻画母亲形象的歌曲;⑦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⑧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2.和母亲聊聊天,整理好聊天内容。(P50二)
3.学生准备一份送给母亲的小礼物,要求必须是自己亲手做的。
4.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活动。
活动过程
导入: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相对于父爱,母爱是日常的,琐碎的。母爱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和人的本性。当你第一次喊出“妈妈”时,母亲满脸笑容,满心惊奇,当母亲把你从怀中放在地上,让你爬,让你站,让你走,当你跌倒了,又把你扶起来,继续操练……从此,你便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每次放学回家,你都要向母亲汇报自己的收获,母亲听得津津有味,笑靥如花。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你,沐浴在母爱中的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今天,我们就来感受母亲那伟大的爱。
一.道不尽的母爱。
各小组分别展示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文章等),然后谈自己的体会。
1.描写母爱的诗歌作品。
离开母亲的腹,离开母亲的怀,离开母亲的身,永远没有离开的,是和母亲息息相通的心。
选取一些篇目并配乐朗诵。学生介绍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大家可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
2.描写母爱的小说作品。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 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 教学目的:
1学会用心观察、勤于记录,了解春天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
2在寻觅、观赏、赞美春天的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学会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灵性地抒写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3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和对自然初步的观赏能力,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 教学重点:
学会用心观察、勤于记录,了解春天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
三 教学难点:
在寻觅、观赏、赞美春天的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学会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灵性地抒写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四 教法设计:自主探究 创设情境
五 学法指导:观察 发现 探讨
六 教具使用:常规
七 课时安排:两周观测 一节课堂活动
八 教学步骤:
活动设计:
活动1:春天的足迹
1、通过网络、书籍或请教他人等方式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比如:“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时间、特征等。
2、在校园里、社区中或家庭内,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以“自然日志”的形式记录下它们在春天的变化。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
活动准备:选择好观察目标,了解“自然日志”的写法。
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记录方式上可以是文字与图片(比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例如
观察时间: 观察对象: 观察主题:冬青叶片在春天的生长
参与观察人员: 记录员:
观察记录:前两天冬青的枝杈顶端抽出了几片新叶,今天我们来看时这些新叶的数量增加了很多,好像突然冒出了好几节。叶片是粉嫩的翠绿色,在阳光下是半透明的,和老的浓绿色的叶片呈现完全不同的感觉。
观察感受: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里描写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冬青新叶也是这番感觉。春天真的有魔力,她让生命在她的季节里不知不觉就焕发出成长的气息。
3、请科学老师对学生的“自然日志”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