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案7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
一、 通过资料收集,了解关于月球的文化内涵与科学知识,激发阅读课文、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 通过阅读方法的学习,培养快速阅读全文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 通过阅读议论性语句、想象片段练习等形式,培养探究合作与想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请课代表带领全班同学背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词。(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牧的《泊秦淮》、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老师问“婵娟指什么?”(学生答:嫦娥。)老师给学生讲一件事例:在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时候,阿姆斯特朗还没到达月球之前,边吃午餐边在和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聊天,他说:“我早就听说过中国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月亮上面住着一位仙女叫嫦娥,不知道等会到了月球能不能见到她。”嫦娥或许阿姆斯特朗是见不着了,那么他在月球上又看见了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踏上《月亮上的足迹》。
过渡:本文篇幅很长,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学完它就要利用有效合理的阅读方法,今
天我们既要回顾过去学过的几种方法,也要学习新的,首先让我们来回顾“圈读法”。
整体感悟
一、圈读法(初读课文,学会筛选最重要信息):请同学们告诉我何为圈读法?(就是在初次接触篇幅较长的信息量较大的科普文章时,学会快速圈读,一目十行,凭直觉把重要信息圈划出来。圈点什么?包括重要数据,圈4W+H,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
学生默读3分钟,合上书凭记忆回答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再进行知识竞答,抢答课件中出示的五道问题,本环节的目的在于检测快速阅读记忆的效果以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合作探究
二、串读法(建立整体关联,避免割裂全文的片断读法,培养概括整合能力):本文不需要分段,因为这很明显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时间发展顺序)今天教给大家一种新方法——串读法,即串点成线,边读边划边概括,串联成全文的整体脉络。
1、本文可按时间发展步骤串读归纳,下面就请大家尝试运用这个方法为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给三个提示:a.画示意图应发挥合理的想象;b.借助第一环节的圈划成果,按时间顺序整理出登月的全过程,在图中体现;c.解说性的文字应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