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导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6/4 11:35:3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730字。
  《石钟山记》导学案
  整体学习目标:
  1、文言知识理解和积累:(1)通假字:扣、函、莫、固、识、考;舟、目、耳、鼓、名、鸣、夜;(3)古今异义:钟馨、其实、洪钟、港口、所以、斧斤、浅深;(4)重要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后置句、判断句、省略句。
  2、内容理解:(1)理清文章思路结构。(2)理解和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即情、景、理相融合的写法。(3)学习有疑必察,重视实践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提起中国的名山大川,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列举出许多,这些使我们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更是我们的骄傲。如果说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占地面积还不足一平方公里,绝对高度也只有七十米上下,而它却是游人争相要去的地方,大家会相信吗?(学生各抒已见)而这样的地方确实是存在的,这就是位于江西的湖口,鄱阳湖入长江地方的石钟山。(书写“石钟山”)看到这几个字,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对了,也就是这座山为何要以“石钟”命名呢?同样的问题,也困扰了一代大文豪苏轼。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亲身游历了此山,并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述诸笔端,于是便产生了这样一篇千古流传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石钟山记》(将题目补充完整)
  二、明确自学目标:
  三、自学互帮程序
  1、自读苏轼材料,掌握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写作材料。
  2、组长组织逐段学习,理解掌握重要文言知识,翻译,归纳概括内容。质疑和解决集中存在的问题。
  3、对文章深入理解和探讨,主要理解思路、写作方法、作者精神。
  5、解决自学互帮过程中未解决和新发现的问题。
  6、自学效果检测。
  四、学生自学第一段:自学目标及内容
  1、理解积累重要实词、虚词:
  (1)焉:兼词:在此,在那里。(2)以为:认为。(3)临:接,面对。(4)是:这。(5)相:指代副词,偏指一方,水。(6)虽:即使。(7)始:副词,才。(8)访:探寻。(9)响:声音。(10)而:第一个表顺承,第二个表转折。
  2、通假字:
  (1)扣:通“叩”,敲打。(2)函:通“含”。
  3、活用:
  (1)鼓:名词用作动词,振动。(2)鸣:使动用法:使之鸣。(3)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4)下:向下。
  4、特殊用法:
  (1)钟磬:偏义复指,偏在钟。(2)“而况……乎?”:固定用法,更何况什么呢?
  5、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
  (2)介宾后置:得双石于潭上。
  (3)判断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省略句:郦元以为(石钟山)下临深潭。
  以钟磬置(于)水中
  6、翻译全段:
  7、内容理解:
  (1)层次分析:全段可分为三层:1层,引《水经》,交代石钟山之所在。2层,提出郦道元的说法以及人们对此的质疑及其根据。3层,提出李渤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